转自:贵州日报
借助图像展示植物,是古今中外认知草木的一条重要途径。故而古有郑樵“草木之状,非图无以别”、近有植物学家张景钺“图是(植物)形态学的语言”的表述。张钫先生的《草木花实敷——明代植物图像寻芳》一书,则还原了明代植物图像的整体图景。
植物图像的绘制有着悠久的传统。我国传统的植物图像发展路径大致有二:一是知识传统,即蕴藏在本草、农书、雅学、经学、植物谱录等知识体系中作为插图的植物图像;二是绘画传统,特别是传统的花鸟画,使得植物以画作的方式得以很好地呈现。这两个传统路径并非完全独立发展,其间互有交织、互相影响。与此同时,西方则将科学与艺术结合,并逐步形成了规范的科学绘图,进而演变成今日的科学绘画。
《草木花实敷》一书详细梳理了我国传统植物图像具体的演进历程。具体而言,知识传统范畴中的植物图像可划作三个体系:一是宋代苏颂组织完成的《本草图经》图像系列,该书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开创了我国本草图像的常规模式,后世本草著作中的图像大多沿袭了这种体例;二是以《本草原始》为代表的药用植物局部图、明代李中立开创了药材图的先例,以突出植物局部特征与剖面结构为特色;三是《救荒本草》系列,开创了“救荒”食用植物的插图典范。
绘画传统范畴中的植物图像始于宋代。当时,人们的动植物知识不断积累并从广阔的知识体系中分离,形成了“鸟兽草木之学”。宋元时期盛行的、写实性极强的花鸟工笔画,几乎都是对大自然中动植物的真实摹写,这种动植物图像为今天的动植物考证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比如彭旻晟从宋徽宗的名作《芙蓉锦鸡图》中发现了最早的杂交锦鸡。到明代时,绘画依然是反映植物的重要表现方式,但风格发生了少许变化。在传统画谱中,也常见对植物形态的描述,进而形成对应的画法技巧。故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花鸟画,经常直接用绘画图像反映动植物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博物色彩。
《草木花实敷》一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围绕传统药用植物图像展开,探讨植物图像传承过程中对早期植物图像的继承与变化。传统本草植物图像在本草学术传统之下继承了《本草图经》的基本模式,然而这种继承往往因继承者植物知识背景的不同而表现各异。晚明时期出现了一些绘图极为粗略的图式化植物图,但其中一些图像的准确性并不差,本章对这种图式化的植物图进行了探讨。第二章以《本草原始》为中心,关注药用植物的局部图与剖面图,探讨植物图像在发展中的保守与革命。本章分别从编纂书籍的学者及其继承传播者的角度进行探讨,并以此类图像为例,研究植物图像在流传中所经历的变化及其成因。第三章以救荒食用植物为研究对象。将艺术史研究中“图文体”与“图文式”的概念引入植物图像研究之中,从图文关系的角度考察明代诞生的几部图文并茂的救荒食用植物的著作。第四章以专业画者所绘的彩绘植物图像为中心,探讨彩绘植物图像所呈现出的特点及问题,以及植物图像从自然知识领域向绘画艺术领域的转移,关注植物知识与绘画艺术之间的流通与融合。第五章以“不入农史之流”的花卉谱录和花卉图像为核心,探讨明代花卉谱录、花卉图像以及画谱之间的交织与融合,进而研究整体社会文化风尚及社会传统对文人阶层植物知识的影响。
概言之,整部书围绕明代植物图像的多元化、不同阶层的参与者,及其对植物图像的态度、所具备的知识等脉络进行剖析,展现了中国人多识以求、博物不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
(《还原明代植物图像的整体图景》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