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持续匿名写作剧评12年之久的北小京,日前亮出了真名实姓——孟丹峰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作为演员参与影视剧和舞台演出,之后做过编剧、导演工作。随着汇集她匿名写作265篇剧评的《北小京看话剧》新书面世,“一个匿名剧评人的现身”引发了业界对戏剧评论水准、文艺评论空间和评论生态的关注与思索:“评论者实名是否可以直言不讳地批评文艺作品?”“有真知灼见的专业戏剧评论是否缺乏?”“小红书等自媒体上的评论,对当下的评论生态有着怎样的影响?”
“具备独立品格的文艺批评,是能对艺术家的创作发生作用的有力量的批评。我们的文艺评论从未缺席,但还存在短板和瓶颈,如评论的‘镜子功能’发挥得比较充分,而‘良药’功能明显不足。”近日,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说指出,新大众文艺时代的文艺评论要“过得硬”,需要努力构建与新时代文艺匹配的评价体系——以坚定的文化立场,活跃的在场参与,用充满时代感和青春活力的文艺评论,回答新时代新质审美中的艺术诉求。
高水平创作需要真正的戏剧评论
“直言不讳的批评,是当前文艺生态中迫切需要的,但开展过程中还是有难度。”毛时安说。
受制约的因素有很多。有人情制约,批评者与创作者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对作品发表批评意见,往往被认为不够朋友、不讲交情。有市场制约,如果遭遇尖锐批评会影响作品的市场人气、市场生存,还有利益制约与创作机制的制约等。有的“评论”更已沦为作品进入市场的促销手段。从这一角度看,北小京坚持12年之久的匿名戏剧评论是难能可贵的,她不是博眼球的酷评,而是以丰富的观剧体验为基础的个性化评论。
“匿名评论给评论者提供了说真话的空间,但在一定程度也削弱了评论的公信力。匿名评论并不是目的,而是‘批评空间逼仄’的结果。”中国戏剧家协会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委员杨子认为,“基金作品”“评奖作品”的批量生产一定程度导致行业生态的“繁荣”,还有“基金结项要求好评率”等量化指标,在此种情况下,实名评论可能面临着“得罪同行”“影响合作”的风险。行业内“说真话”的评论不够多,但依然存在,如南京大学的吕效平教授向来以敢言著称,笔名为“织工”的评论者也以犀利文风见长。
无论是实名评论还是匿名评论,是否具有专业深度、思想力度和人文温度至关重要。唯有真知灼见、有艺术感染力的文艺评论,才能启迪创作者,发挥好沟通广大观众和艺术佳作的桥梁作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杨扬说:“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李健吾、朱光潜等戏剧评论家的批评,在当下戏剧评论中几乎成为绝响。戏剧批评说到底,不仅是对同时代的戏剧作品的评论,更重要的是在努力建构一个时代的戏剧理念。一个时代的戏剧,背后总有观念性的思想支撑着,而这些观念的呈现,除了舞台表导演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戏剧批评与戏剧理论。”没有观念的戏剧走不远。所以,“一些动辄耗资千万的‘获奖’作品,评奖结束后舞台上就‘刀枪入库’,观众见不到好戏,也看不到好的评论。高质量戏剧批评的匮乏,甚至已影响到了我们的戏剧创作,对培养剧作家也是不利”。杨杨认为,高水平的戏剧创作一定需要真正的戏剧批评、戏剧理论的参与,与此同时,戏剧评论本身也要过得硬。
让戏剧创作和评论回归艺术本质
在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和自媒体评论日趋活跃的当下,“匿名剧评人”或素人网友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评论,当年看似稀缺的评论话语权,如今似乎已被“稀释”。普通观众通过网站打分或者自媒体上发布短评、个人观感等形式,积极参与文艺评论,形成了“大众批评”与专业评论共存的格局。
评论话语权的“下沉”,让更多声音被听见,也让批评话语更加多元化。杨子认为:“自媒体评论多以感性表达为主,缺乏专业理论支撑。部分匿名评论因缺乏身份约束,掺杂主观偏见或情绪宣泄,如虚假宣传、恶意评分等问题频发。还有商业逻辑对批评独立性的侵蚀,自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易将评论流量化,导致‘爆款思维’主导创作,评论者可能因合作利益而弱化批判性,也会造成‘流量优先’的生态异化。”
不同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自我表达,形成多样化评论生态。网络中的网生评论者虽无专业训练,但凭借大量阅读经验和商业支持,影响着新的文艺评论形式的生长。我们如何在多元化的格局中,建设良好的文艺评论生态?
“我们的文艺评论生态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发展的,不是静止的,是充满青春活力的,不是老气横秋的。评论文章要有与新时代、新读者匹配的新文风,来回应新质审美。”毛时安认为,主管部门、创作者、评论者应该以“双百方针”形成构建文艺评论生态的共识,高度重视青年评论家队伍的培养力度,补好评论基础相对薄弱的艺术门类的评论梯队建设的短板。
“在保持多元的文艺生态中,我们要维护主流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彭涛认为。建构评论的独立性,剥离利益关联,建立第三方评论平台,评论人不参与被评作品的创作或投资。倡导专业性与多元声音,建立规范评价体系,扶持培养青年评论人,提供专业评论培训,提供发声渠道,避免“圈子化”垄断。杨子则建议:“构建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分层机制,设立专业评论标签——鼓励戏剧学者、从业者实名认证,建立可信度标识。”
学者认为,文艺评论生态的改善需多方合力——创作者需开放胸襟,评论者需坚守底线,而行业则需构建制度性支持。唯有打破种种藩篱,才能让戏剧创作和文艺评论回归艺术本质。
原标题:《如明镜、抵良药,新大众文艺呼唤“过得硬”的文艺批评》
栏目主编:邢晓芳 文字编辑:宣晶
来源:作者:文汇报 王雪瑛
下一篇:正安县机械化育秧助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