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做强农业特色品牌
燕星宇
农业品牌是农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甘肃是农业大省,农产品种类丰富、特色多样,我们要大力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持续做大做强做精“甘味”品牌,提升其品牌价值,这既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的关键,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和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重要支撑。
厚植“甘味”品牌发展沃土。一是确保“道地性”,加快地理标识认证农产品的生态价值转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物。”“甘味”品牌价值的独特性在于“甘”字,放大品牌优势就是做精“甘”字文章。《“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中大部分都是地理标识认证农产品,像兰州百合、静宁苹果、定西马铃薯等,推动地理标识认证农产品的生态价值转化,就是放大了农产品中的“甘”字特色。要强化生态保护与可持续生产,通过推广生态友好型的生产模式,加强对地理标识认证的农产品的水土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加碳排放、水资源利用效率等生态保护指标,制定更科学合理的生态标准。要加强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通过建立地理标识农产品生态补偿机制,对采用绿色有机生产方式的生产者提供补贴、税收减免或市场优先权,激励生态保护行为,通过不断完善立法明确生态保护责任,加强地理标志的保护。要加快科技赋能与数字化管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智慧农业技术监控农业生产过程,降低生态损耗,实现精准管理,通过建立全产业链溯源平台,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产品的生态足迹,增强农产品的市场信任。二是形成“甘味”品牌建设模式,不断提升品牌附加值。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三大高原的交会地带,独特的地理区位孕育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构建起以“牛羊菜果薯药粮种”为主导、以区域特色农产品为补充的特色产业体系,这决定了“甘味”品类的丰富性与独特性。要建立“甘味”培育与孵化机制,对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且具有良好市场认可度的农产品,要及时纳入“甘味”培育目录,辅以生产、加工、销售方面的技术、资金、政策支持,使其早日成长为“甘味”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要构建“甘味”生态品牌形象,通过认证标签等突出产品的生态属性,增强产品美誉度,深度挖掘产品背后的生态文化内涵。要延伸产业链,开发“甘味”衍生品,提升品牌经济价值,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生态修复项目,让“甘味”参与碳市场交易,形成消费者为生态价值买单的“生态付费”机制。
拓展“甘味”品牌发展空间。一是擦亮品牌名片,让“甘味”飘香海内外。让品牌效应持续放大,“甘味”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走入更多人的生活,走向更宽广的舞台。要从品牌定位出发,突出甘肃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结合“甘味”产品在存储、运输、美观、环保等方面的功能性需求,优化品牌包装设计,从“甘味”历史、故事、风俗民情等方面深入挖掘,设计出让人过目不忘的品牌包装,从视觉上提升品牌的气质与形象。要加大品牌宣传与推广力度,借助“甘味出陇”“甘味出海”的契机,量身定制“甘味”品牌的营销策略,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展销”“传统市场+跨境电商”的多维布局,让“甘味”飘香海内外。要加强电商人才的培育,提升销售人员的职业技能,在产品展示、产品讲解、直播布景、形象气质、营销口才等方面都体现专业性,让消费者能够快速融入消费场景,与销售人员共情共鸣,沉浸式体验,从而积极购买。二是放大品牌效应,让“甘味”成为加速产业融合式发展的“黏合剂”。要持续放大“甘味”品牌效应,以“甘味”为媒,加速形成产业融合式发展的良好局面。要多元开发“甘味”,以生产链条为触角加快“甘味”与二产三产的融合,深挖甘肃特色文化与中式设计美学,由内而外提升产品文化内核,开发以“甘味”为元素的文化IP、动漫、电影,打造“甘味”更好发展的软环境。要大力借助展会经济,通过敦煌文博会、兰洽会、药博会等平台,为“甘味”寻商机、搭平台、谋合作,进一步深化“甘味”品牌效应,让展会成为“甘味”走出去的“桥梁”。整合校企资源,为“甘味”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智力支撑与技术保障。要打造“甘味”品牌节日,通过节庆赛事串联起甘肃文旅资源,带动特色餐饮、乡村民宿、文博展览、旅社酒店等主题消费,丰富文娱形态,用音乐节、跳蚤集市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形成“甘味”为文旅“加热”,文旅为“甘味”“升温”的良性互动。
凝聚“甘味”品牌发展合力。一是加强整体设计与组织保障,构建“甘味”品牌发展体系。要统一“甘味”品牌定位,明确“甘味”品牌核心内涵,聚焦甘肃特色农产品,制定品牌中长期发展规划,严格按照《甘肃省甘味农产品品牌管理办法》执行,进一步完善“甘味”产品品质分级标准,形成品牌准入与退出的动态管理机制,明确各方责任,确保品牌质量,增强消费者信任度好感度。要进一步强化政策与机制的保障,设立“甘味”品牌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技术研发、品牌宣传、渠道建设补贴,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建设冷链物流、电商基础设施,同时加强农业品牌管理、电商运营、国际贸易等专业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建立“甘味”品牌专家智库,定期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升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意识。要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将品牌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功能,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做强产业链,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中小主体协同发展,建设“甘味”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物流园,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行业促进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对“甘味”发展成效显著的县域和企业给予奖励。二是强化科技支撑与区域协作,扩大“甘味”品牌影响力。“甘味”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既需要科技赋能,又需要深化区域协作,从而逐步实现“甘味”从“地方特色”到“全国知名”乃至“国际品牌”的跃升,最终带动农民增收、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加强“甘味”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如品种改良、冷链保鲜、精深加工等,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如物联网监测、区块链溯源、人工智能分拣等,实现生产透明化和管理智能化。要整合资源,构建多元化“甘味”销售渠道,拓展中亚、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不断创新品牌传播策略。要深化省内协同与跨省联动,推动省内各市州实现“甘味”差异化发展,建立省内“甘味”品牌共享机制,支持跨区域合作开发新产品,不断提升“甘味”品牌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责任编辑:杨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