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范元金和李桂芬夫妇结婚以来头一回一起走吊桥。(5月11日摄于四川广元剑门关景区)
老邢和王阿姨老两口都是第一次来西安。(5月9日摄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本报记者 许蔚冰
火车车厢中,光线一点点暗了下来,暮色正将5月8日的最后一缕天光从窗缝里抽走。“沈铁假日号”银发旅游列车1号车厢里的乘客老邢将身子微微前倾,用手指抵住地图册的折痕,“哗啦”一声,展开西安城区图。
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街巷名称映入眼帘,老邢却只盯着明城墙、大雁塔等几个模糊的墨点,那是他几天来反复搜索过的坐标。这次出来旅游,老邢是为了完成多年前要带妻子看秦岭月色的承诺,为此,他特意带上了一部专业照相机,还对镜头进行了反复调试。
列车行驶间,车厢中的气流撩动起他的银发,老邢摘下老花镜哈了一口气,镜片蒙上白雾的瞬间,他仿佛瞥见了年轻时的自己:20多岁时,他凭借优异的成绩从石家庄考学到上海,毕业后响应号召,只身来到沈阳,从事重要机械零部件维修工作,距今已近 50年。
回忆如潮水般涌来,彼时,车间的冲床轰鸣声几乎淹没了他的乡音,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还是年轻姑娘的王阿姨在焊花飞溅的机床前递来了热毛巾,那些晨光中映照在油污机床上的身影,最终定格成了一生的盟约。
后来,从儿子的入学通知书到孙辈的自行车、书包,王阿姨用算盘珠般紧凑而有序的节奏,敲定了这半个世纪以来安稳又平凡的日常,而他们,也在岁月的流转中相互扶持,走过了风风雨雨。
老花镜上的白雾渐渐散去,卧铺弹簧的吱呀声穿透了黄昏。此刻,王阿姨正在对面打盹儿,老邢曾经承诺过的秦岭月色已被时光的剪刀分割成细碎的光,一粒粒嵌进手背的老年斑里。车轮碾过铁轨的铮铮声,让他想起昨日清晨与王阿姨的对话:“城墙夜景得有月色才美吧?”窗外最后一缕暮光轻轻掠过他的银发,多年来的亏欠终于叠成了眼前这场山河之旅的票根。
车厢顶灯不知何时一点点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线漫过防滑扶手的磨砂表面。乘务员推着餐车穿行时,邻铺的其他老人也在讨论着十几个小时后即将开启的游览行程。老邢瞥见王阿姨的外套在光影下泛起了亮光,原来是餐车经过时擦到了外套边缘。他赶忙伸手把衣角掠起,动作里满是细心与呵护。随后,他摸出圆珠笔,在之前几个墨点处画了个月牙标记。笔尖悬停时,广播里恰好传来报站声:“下一站,西安站。”报站声惊醒了睡梦中的王阿姨,车厢里随后漾起一阵翻找遮阳帽的窸窣声。
汽笛长鸣,划破沉沉暮色,老邢和王阿姨这对老人深吸一口气。此刻的月光,仿佛跨越时空,爬上了他们年轻时修补过的机械零件,抚过了年复一年接送孙子的自行车座,最后落在这列绿皮火车上。车上60%的乘客都是与老邢和王阿姨一样相濡以沫多年的银发夫妇,他们期待已久的旅程已经开启。列车载着十三朝古都的灯火,正驶向那些年轻时没来得及看的风景。
本栏目由国铁沈阳局提供采访支持
下一篇:抢农时 忙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