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上海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以下简称服务港)即将于5月13日在虹口区正式“开港”。北外滩多元商事调解中心在服务港里的共享调解室早已筹备妥当,将成为“开港”后的首位入驻者。该中心负责人汪泽洪说:“服务港位置优越、功能齐全,具有广泛的适配性,通过‘共享’,可以无限提升应用密度和功能集成,这是当下法务区建设的新趋势和新样本。”
虹口作为高端航运服务的核心承载区,近年来在航运、金融等领域发展迅猛,集聚了4600余家航运企业、2100余家金融机构和近40家国内外功能性机构。随着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步伐加快,如何更好地稳开放、御风险成为重要命题,亟须建设更高能级的涉外法治平台与之匹配,服务港建设提上日程。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更是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秉持‘商务区与法务区同构’的发展理念,对标国际最高水平,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虹口区委副书记、区长吕鸣说,“服务港‘开港’,标志着虹口的法律服务资源,尤其是涉外法治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服务能级进一步提升,视野格局进一步拓展,必将为虹口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据介绍,根据2023年底制定的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服务港将集聚最前沿的法律咨询、公证服务、司法鉴定、商事调解、国际仲裁等核心功能,并融合税务会计、高端商务、现代金融的行业需求,将服务港打造成“全要素、一站式、共享型”法律服务综合载体,并启动“一核一带”(白玉兰广场是“核”,北外滩滨江滨河沿线是“带”)建设计划。
如今,“一核一带”的规模效应已然形成,北外滩企业庭外重组中心、北外滩多元商事调解中心、北外滩航运争议预防与解决中心相继落地于此,全国首例涉外商事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全国首个庭外重组司法程序衔接项目产生在这里,中枢辐射功能日益凸显。
走进服务港实体枢纽区,《法治日报》记者看到这里已建成接待区、“大咖”工作室、仲裁庭、调解室、法律科技体验区等多个功能区。走进“公共法律服务智慧舱”,法律和司法服务即可“一键通达”。
“‘走出去’从这起航,‘请进来’在此登岸,服务港要以最优的涉外法治供给,成为中国企业出海最贴心的‘探路者’和‘护航者’。”虹口区委书记李谦说,“服务港建设是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打造全新涉外法治生态的关键平台。下一步,虹口区将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发展优势,打造涉外法治建设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数智高地’,走出一条具有独特辨识度的涉外法治建设之路,在涉外法治舞台上充分展现上海气质和中国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