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立“校园安全岛”平急两用新范式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是韧性城市和超大城市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门头沟区以2023年7月的极端强降雨防汛抗洪救灾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推动建设妙峰山民族学校等平急两用“校园安全岛”,解锁学校新功能、新价值,探索公共基础设施平急两用新范式。
在妙峰山民族学校等试点单位,门头沟区联合高校专家,构建“校园安全岛”标准化建设体系;统筹区域应急资源,升级硬件设施;强化应急教育,将安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推动组织、空间、社会韧性建设,重点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紧密合作,共同维护学校安全和社会稳定,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形成“平急转换、多级联动”的安全范式。
同时,以“校园安全岛”建设为切入点,门头沟区还扎实推进“平急两用”区、镇街、沟域、村居四级应急避难体系建设。围绕吃、住、行、医、集中承载等设施,嵌入应急隔离标准,打造一批具有隔离功能的旅游居住设施,升级一批医疗应急服务点,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城郊大型仓储基地,研究编制各类应用场景项目清单与平急转换指南,筑牢安全防线。
应急处置队24小时在线
丰台区新村街道将“5+2”应急处置队力量与街区数智治理中心融合贯通,建立“片区+机动”应急处置机制,推动实现了全天候应急值守。
新村街道有5个街区功能组团。在原有2支应急机动队基础上,街道从5大功能组团中各社区、物业和重点单位里又组建了5支应急处置队,形成了“5+2”应急处置队 伍架构。“5+2”应急处置队调派通过街区数智治理中心实现,队员实行24小时不间断值守制度。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街区数智治理中心感知预警,当值带班领导根据预警事件进行判定,如需现场处置,向功能区片长下达处置指令;片长接收到指令后,向所属片区当值应急队长下达指令,所属片区应急队及时响应。
街区数智治理中心的高效调度,解决了上报时间延迟、信息损耗等影响应急效能的问题;“5+2”应急处置队架构,厘清了片区责任,提高了处置效率。新村街道将“人治”与“智治”有效结合,探索出应急力量使用的更多可能性。
构建全域大应急格局
朝阳区建外街道通过建立“五指一平台”应急指挥体系,充分挖掘辖区应急力量,链接整合应急资源,构建起全域大应急格局。
以党建为枢纽,储备楼宇党员应急队伍。建外街道常态化开展楼宇应急知识培训和场景模拟演练,提升党员、群众应急事件处置意识。近年来,共整合地区企业应急队伍近1000人,年均开展应急演练230余场次。
深挖“楼域共平台”潜力,链接整合阵地、医疗、资金等应急资源。建外街道以活动空间为重点,开拓医疗、培训、后勤配备、会议厅等十大功能共享阵地;还成立北京市首家街道“建外红”共富联盟、共富基金,通过联结不同主体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截至目前,街道累计动员1.6万家企业、2.3万名“建外红”志愿力量积极参与抗洪抢险、公共卫生安全等突发事件。
筑起基层应急处突“青春防护墙”
2022年,西城区展览路街道成立了由139名35岁以下青年干部、社区工作者、团建单位青年、大学生志愿者骨干组成的应急处突青年突击队,吸引地区党协单位、团建单位、高校青年参与应急处突服务,打造复合型队伍结构,实现优势互补,产生了“1+1>2”的团队效应。
街道以青年突击队成员为骨干,举办“展展有约”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发挥青年人才创新动能充足优势,研发“展展充电”——电动车充电设施分布图小程序,实现辖区内充电设施类型全面覆盖、位置精准导航等多项功能,使涉及充电设施位置的接诉即办热线问题基本解决。突击队成员还围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畅通生命安全通道”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安全知识宣传活动,用青春力量守护城市安全防线。
上一篇:筑好村级后备力量“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