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京报评论
若不打破这种“违规-叫停-再违规”的循环,公共资金的“漏水”将难以堵住。
▲重庆三峡学院“防火墙及DNS设备采购中标(成交)结果公告”。图/中国政府采购
文 | 王志高
据极目新闻报道,5月9日,重庆三峡学院发布“防火墙及DNS设备采购中标(成交)结果公告”,1台普联“TL-R473G”的设备中标价格75万元。有网友指出,该型号产品在某电商平台普联官方旗舰店售价仅299元,质疑其中标价格不合理。
5月11日,重庆三峡学院发布情况说明称,鉴于本项目出现影响采购公正的违法、违规行为,5月10日重庆市政府采购网已发布采购终止公告。
虽然校方已经紧急终止采购,但仍有必要反思如此离谱的招标何以出炉?
这一事件看似荒诞,实则暴露出政府采购中更深层的漏洞——技术标准形同虚设、监管流程流于形式、供应商资质审查沦为走过场。当一所高校连路由器和防火墙都分不清,公众质疑的已不仅是“天价采购”,而是公共资金究竟被谁“劫持”。
事件的核心问题并非价格差异,而是采购需求的严重错位。防火墙与路由器在功能、性能、安全等级上截然不同,前者是专业网络安全设备,后者仅是基础网络工具。招标文件明确要求防火墙,中标方却用路由器蒙混过关,而评审专家竟无人察觉,直至网友曝光才紧急叫停。
这反映出采购环节的“三重失守”:技术参数审核不严、评标过程敷衍了事、验收机制形同虚设。
事实上,政府采购中的“技术伪装”已成惯用伎俩。此次事件中,供应商以路由器冒充防火墙,也与过去“天价U盘”“豪华路灯”等案例如出一辙——通过模糊产品定义、虚标参数或捆绑服务,将低价值商品包装成高端设备。而采购方往往因专业能力不足或利益勾连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此次重庆三峡学院的情况,则尤为典型:招标时未明确防火墙的吞吐量、并发连接数等具体技术标准,给供应商留下了偷换概念的漏洞。若没有舆论监督,这笔75万元的财政资金很可能就此流入“空手套白狼”的陷阱。
此类“天价”采购之所以频发,更深层的症结在于“合规外衣下的权力寻租”。尽管政府采购法对流程有严格规定,但现实中“围标”“陪标”“量身定制”等操作屡见不鲜。此次涉事项目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本适用于技术复杂或时间紧迫的采购,现实中却被用于常规网络设备采购,不排除人为缩小竞争范围的可能。
更值得警惕的是,类似事件曝光后,常见的处理模式仅是“终止项目”“重新招标”,而对责任人的追责、制度的修补鲜有下文。若不打破这种“违规-叫停-再违规”的循环,公共资金的“漏水”将难以堵住。
堵住漏洞需要“技术+制度+监督”的三重革新。技术上,政府采购应建立专业产品数据库,明确核心参数阈值,避免“路由器充防火墙”的闹剧;制度上,需强化评标专家责任追溯,对连续出现重大失误的专家实行“一票否决”;监督上,应推动采购全流程公开,引入第三方审计和公众参与机制。此次事件中,网友的质疑成为纠错关键,恰恰说明阳光才是最好的防腐剂。
公共资金采购制度是民众信任的基石。当一所高校的防火墙变成“皇帝的新衣”,损害的不仅是财政资金,更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期待。
重庆三峡学院的整改不能止于“重新招标”,更需以此为契机,彻查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让每一分公款都在阳光下运行。否则,今天叫停的是一项采购,明天流失的将是公众对招标采购制度的信心。
撰稿 / 王志高(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