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母亲节,让我们一同重温江西革命史上的那些无私伟大的“革命母亲”。
”
作者 | 何丹凤
题图 | 王经燕在苏联留学时的留影
母爱是人世间纯洁而无私的情感。对母亲,每个人都有着深厚、真挚、难以割舍的眷念。
在我党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伟大的女性革命家。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她们或忍痛离开自己的孩子,或与孩子并肩战斗,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革命者的伟大母爱。
今天是母亲节,让我们一同重温江西革命史上的那些无私伟大的“革命母亲”。
“我唯一放心不下的,是我的孩子”
1925年秋,江西地方党组织选送13人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其中便有王经燕。此时王经燕膝下有三个孩子,最大的才五岁,最小的还不满周岁,这令她万般不舍。
丈夫张朝燮见状,便开导她,出国学习是为了革命,革命是为了我们的孩子。在丈夫的鼓励下,王经燕服从组织决定,告别家乡和亲人,从上海乘苏联货轮出发,于11月中旬抵达莫斯科。
抵达莫斯科后,王经燕很不适应,在给丈夫张朝燮的信中,她表达了对孩子的强烈思念。张朝燮一直鼓励王经燕,在回信中说:“对于年老的双亲,年幼的小孩子,固然是要挂念。而同时对于社会上一般受压迫的民众,尤应该放在心头,设法拯救……因为只有努力社会事业,虽则表面上是抛开了他们,实际上是为得救他们、救我、救社会一般被压迫者呵。”
王经燕与张朝燮的通信。在丈夫鼓励下,王经燕发奋学习。1927年秋,正当她快要毕业时,传来丈夫张朝燮牺牲的消息,她悲痛欲绝,要求归国参加战斗。1927年11月,王经燕回到江西。
王经燕怀着悲痛的心情回到永修老家,孩子们看到妈妈回来了,十分激动,全都围在王经燕身边。王经燕看着三个稚嫩的孩子,想到已经牺牲的丈夫,忍不住伤心流泪。
王经燕稍作休整便投入革命,她调至中共江西省委机关工作,1928年5月,省委机关遭到破坏,王经燕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她毫不动摇。敌人遂派出她胞兄王经淄劝降,王经淄极度贪恋权财,刚告密了堂兄王环心,又想策反王经燕。
王经淄知道三个孩子是王经燕的软肋,故意在她面前说:“妹妹啊,你的孩子们让我来带你回家呢,他们已经没了父亲,可不能再没了母亲啊。”但王经燕言辞坚定:“我革命就是为了他们,为了千万个和他们一样的孩子,不至于像我这样受你们压迫!”
6月的一个夜晚,年仅26岁的王经燕从容不迫地走出牢房,走向刑场,这位年轻的妈妈永远告别了自己的孩子,留下了那份沉割舍不下的爱。
王经燕的长子张廷璐后来回忆,在王经燕被关押时,她的娘家大嫂也就是张廷璐的舅母曾去探监,王经燕告诉大嫂,感觉自己将要不久于人世了,心里还是放心不下这些孩子。说到这,当时已经93岁的张廷璐老人顿时泣不成声,泪流满面。
王经燕在苏联留学时的留影和张朝燮在照片背面的题诗。“下辈子还要做妈妈的女儿”
1934年1月15日,时任江西省苏维埃第二届执行委员的李美群在兴国县坝南村生下一女婴。为纪念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李美群给女儿取名为钟全列,意为列宁创造的苏维埃旗帜,一定能够插遍全中国。
生下女儿的第三天,李美群就赶赴瑞金沙洲坝参加第二次全苏大会。此时正值第五次反“围剿”的前夕,中央苏区形势万分危急,李美群会后赶回省委驻地宁都,投入紧张的反“围剿”斗争之中。
1934年10月,国民党军进攻兴国县城,她利用支前参战的间隙,想回家看看日思夜盼的女儿,可刚到家就接到少共省委要她立即返回宁都,接受新的战斗任务的命令。
她抱着怀里的女儿,悲痛和不舍涌上心来,她知道,这可能是自己与亲生骨肉的最后一面。可为了革命的事业,她只能忍痛将孩子托付给婆婆,跨上战马奔向战场。中央红军长征后,李美群率游击队坚持斗争,1935年弹尽粮绝被俘,次年牺牲于南昌狱中,年仅25岁。
李美群唯一的女儿钟全列,后由被当地群众收养。钟全列的第一个养父是兴国县一个二等荣军,但因家中贫困,实在抚养不起,便被同村的老红军谢邦仁接过来让妻子精心照料。
当时兴国县处于白色恐怖之中,谢邦仁夫妇背井离乡,带着钟全列辗转到泰和县彭家岭、马市等地,依靠佃耕砍柴度日。直到1979年12月,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在调查李美群事迹时,经过四处考察,终于找到了这位烈士遗孤。
1982年,钟全列夫妇来到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寻找日夜思念的亲生母亲。当她看到从档案里找来的李美群烈士遗像和根据她们母女的感人事迹创作的《马前托孤》雕像时,积攒了近五十年的思念,在这一刻如洪水决堤奔涌而出。
在这之后,每年清明节,钟全列老人都会来到这里祭拜母亲。每当她走进纪念馆,看到母亲望向襁褓中自己的画面时,便泣不成声。
2023年5月26日,钟全列老人在泰和县去世,享年89岁。老人在最后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下辈子还要做妈妈的女儿!”
《马前托孤》雕像。
“碧血千秋怀母德”
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还传颂着这样一位英雄母亲的故事,她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陈正人的母亲——张龙秀。
张龙秀19岁嫁给了陈治安为妻,先后生下了陈正人兄弟姐妹7人。陈正人8岁时,其父陈治安因病离世,八口之家的重担从此落在了母亲张龙秀的肩上。
张龙秀善良忠厚,常教育陈正人要多读书、明事理,长大后要成为包拯、岳飞、文天祥那样的人。1923年,陈正人考入吉安省立第六中学,在这里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初,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攻克遂川县城,陈正人担任中共遂川县委书记,全县上下很快掀起了革命热潮。张龙秀看到自己的儿子为穷苦百姓办事,感到很欣慰,也积极投身革命工作,带领村中妇女纳鞋织布,为部队送衣送粮,在红军医院照顾伤员。
同年1月底,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镇压革命,调集军队进攻遂川,工农革命军主动撤出遂川城,回师井冈山。撤离前夕的一天深夜,陈正人匆匆回到家中看望年迈的母亲,告知母亲他要随部队上井冈山,叮嘱她要多保重。
根据张龙秀事迹改编的现代京剧《碧血慈云》。
让他震惊的是,母亲不但支持他的革命工作,还表达了入党的想法,陈正人眼看反动派就要进攻遂川,担心母亲安危,急忙说道:“党的组织就要转入地下,革命工作儿子拼命干,就当是娘参加了组织。”
可张龙秀却回答:“乡亲们心里急呀!娘这时要是能站出来,乡亲们就会觉得队伍走了,共产党没有走,心里还有念想,毛委员在遂川点的这把火还在烧。”就这样,从小缠足的张龙秀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敌人占领遂川后,想尽办法抓捕张龙秀,妄图以此诱降陈正人。敌人烧毁了张龙秀的房子,将她关押在一间暗室里,对她严刑拷打,逼她说出红军和党组织的情况,但张龙秀毫不屈服,没有吐露一个字。最后,敌人残忍地用梭镖刺死了年近花甲的张龙秀。
新中国成立后,张龙秀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51年春,遂川人民为纪念这位女英烈,在当地修建了张龙秀烈士墓,墓碑上刻有陈正人题写的挽词——碧血千秋怀母德,青山万古蔼慈云。
革命者的母爱是最无私的。这些英雄母亲英勇地与敌人战斗,被俘后在狱中受尽酷刑也不屈服。为了革命,她们牺牲了家庭;为了胜利,她们牺牲了自己。
心怀坚定的理想信念,心怀国家和民族解放,心怀普天之下孩子们的幸福生活,她们舍弃了挚爱骨血,为天下的儿女倾注了圣洁、广博的大爱。这些伟大的“革命母亲”,永远值得后人尊敬和铭记。
来源:当代江西
编辑: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