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我——不知道怎么说”,著名演员杨立新的见面分享活动,有这样一个带着朴实幽默感的标题。5月10日下午,作为北京人艺2025年“人艺之友日”下设内容之一,杨立新在首都剧场与观众拉起家常。正式开讲前,他把舞台中央的桌椅朝着靠近观众的方向挪了一大段,不带预设地、放松地“聊一聊这些年演戏的心得体会”。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杨立新先从自己的人生说起,提炼出“五个一”:“一个妈,一个媳妇儿,一个儿子,在一个单位,干了一件事。”今年,杨立新进入北京人艺整整50年,1975年,踏进人艺大门的他还不满18岁,“跟学徒一样”,两年后工作证到手,他成为了能领工资的正式演员,“从不会演戏到逐渐跟着上台,慢慢成长起来。”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这一路上,1985年首演的《小井胡同》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作品,它横跨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时光,饱含老一辈艺术家对社会变迁的思索,同时,对当代观众而言,它也像一枚留存北京风土人情的百宝匣。“大幕拉开,观众觉得应该在台上看见实实在在的、属于那个年代的人物关系、人物矛盾和精神面貌,听见那时人们说的语言。”杨立新非常理解观众的心情,但随着物质生活的飞速进步,许多逝去的往事追不回、改不了,“我们离曾经的时代越来越远,要演出那种味道也越来越难,但我们还是希望,北京人艺能把自己的风格保留下来。从建院之初,北京人艺就立足于北京,写北京、演北京、表现北京,什么时候要是把这点儿‘土腥味儿’弄没了,可能也就不是大家期待的北京人艺了。”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而提及北京人艺的现实主义作品,“镇院之宝”《茶馆》是绕不开的话题,杨立新分享了不少关于这部作品的“冷知识”,比如,他告诉大家,其实《茶馆》不只有公开发行的文学本,也有剧院内部印刷的演出本。上世纪90年代后期,人艺再排《茶馆》,“把文学本拿来,你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演。”也有人曾提议,让《茶馆》以剧本朗读的形式与观众见面,杨立新持保留态度,《茶馆》如同时代的横截面,各色人物来来去去,如果演员都穿着差不多的衣服,突然有个人上来喊两句词就下去,不仅立不住角色,也容易把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只有把人物吃透了,把故事背景、创作背景都弄清楚,《茶馆》这个戏才能抓住。”杨立新由衷感慨,几十年前执导《茶馆》的焦菊隐先生是“大才”,“他让如此具体的人物对话演化、生发出那么大的环境”,毫无斧凿痕迹地消化了纷繁复杂的角色与时代背景。《茶馆》的诞生、成功,与北京人艺紧密相连,在杨立新看来,这或许也是全国其他文艺机构很少排演《茶馆》的原因。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