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在中国文学中,酒与茶往往是文人的两道重要命题。文人们以茶浣笔,让药用价值的茶变成了诗意的茶、哲意的茶。5月10日下午,阿来在四川省图书馆做客“文学与茶”名家系列讲座,他以陆游蜀中茶诗为引,带领线上线下观众进行了一场茶香四溢的文化之旅。
阿来讲“文学与茶”
文人泡茶有仪式感,最好的水是山泉水
大诗人陆游是茶痴,在他的家乡绍兴,有一种茶曰“日铸”,哪怕是为官在外,陆游也将日铸茶带在身上。陆游出仕往四川时,途经庐山,听闻当地有一泉水名为“谷帘”,十分有名,于是以谷帘泉水泡日铸茶。在成都时,他的《试茶》诗中,就留下了当时的回忆:“日铸焙香怀旧隐,谷帘试水忆西游。”
阿来今天的讲座,便从陆游在成都所写的《试茶》讲起。在诗中,陆游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文人饮茶的“仪式感”,一举一动极为风雅。古人饮茶除了茶本身以外,还有三项讲究:器具、茶水与火候。
阿来讲座现场
陆羽《茶经》就记载了古人饮茶用水的三个层级:“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阿来解释道,古人认为泡茶用山泉水最好,其次是江水,最下才是井水。《试茶》诗中讲述陆游以“谷帘”泉水泡日铸茶,正是因为唯有好泉水才“配得上”家乡的好茶。
而另一位爱茶成痴的大文豪苏轼则“不走寻常路”,他以江水泡茶,写下了千古名篇《汲江煎茶》,而篇名的一个“汲”字,已点明了东坡的狂放之感,突出从江心中“吸取”江水的感觉。
阿来将此诗誉为“中国最好的茶诗之一”,并细细解读了此名篇。首联“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讲述了苏轼到江心钓石上取水的过程。颔联“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短短14个字,描写出苏轼在夜晚烹茶的诗意之景:大瓢盛着江水回来,一同带回的还有瓢里月色的倒影。阿来提到,此诗应是作于苏轼贬谪岭南之后所作,写于流放的路上,所以在最后,他留下了“坐听荒城长短更”的喟叹,但诗中煎茶的种种细节,依然能读出他胸中的磊然与乐天。
“中国至少有几千首写茶的诗,而这首是我的最爱。”阿来说道,这就是苏东坡,这是真正的四川人,他们有充分的乐观主义,有充分的拥抱世界的勇气与心态。
阿来讲蜀茶小史:汉代已有规模化生产
在陆游写于蜀州的《睡起试茶》一诗中,他提到了自己饮蜀中名茶“蒙顶”的经历,阿来就此展开了对蒙顶茶、蜀茶历史的一段讲解。
阿来提到,历史上最早记录蒙顶山,要追溯到晋代《九州要记》中的一段记载:“蒙山者,沐也。言雨露蒙沐,因以为名。”
五代前蜀翰林学士毛文锡也是四川人,他写的《茶谱》中也有“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的记录。毛文锡的书中还提到蒙山上的茶园,饮之有奇效,不仅可以治病救人,更能“羽化成仙”。
阿来解释道,最早的茶都是作为药用价值被记录,而成为一种礼仪、审美范式的茶,则要到唐代以后才出现。
四川至晚在汉代,已经开始大规模种茶贩茶,这在另一位汉代文人王褒的《僮约》中就有记载,其中有“烹茶尽具,已而盖藏”“武都买茶”等形容。王褒是四川人,此文描述的正是他在蜀地与一奴仆签订“合同”描述的场景。文中不仅提到了“烹茶”,还写到了“买茶”。阿来认为,这至少表明,在汉代时,四川已经在种茶、饮茶,且已经形成了有规模化的生产。
在南宋杂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有对当时的四川生产茶叶的仔细描述:“今成都府、利州路二十三处茶场,岁产二千一百二万斤。”可见在陆游生活的时代,四川的茶业有多兴盛。而茶叶是否归于国家专卖,在历史上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在讲座中,阿来还分享了唐代大诗人元稹来四川“出差”时为茶所写的宝塔诗《茶》,道尽饮茶之风雅。
(图据主办方)
上一篇:演员李现,突然发文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