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近日正式推出自主开发的生态执法裁量微信小程序,标志着锡林郭勒盟在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迈入数字化、智能化新阶段。这一创新举措将有效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助力企业合规经营,实现执法者规范用权、企业主动守法的良性循环。
创新驱动:打造智能执法新标杆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生态环境执法裁量智能服务小程序,该小程序深度融合法律规范与数字技术,构建起标准化、透明化的执法新机制。锡林郭勒盟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长原博介绍:“小程序的研发历时8个月,系统梳理整合了2000余部法律法规,将传统依赖个人经验的执法模式转变为标准化、智能化的新型执法方式。”
程序采用“5+13+77”的立体化架构设计:设置全要素调查、免于处罚、从轻处罚、从重处罚、裁量查询5大功能窗口;涵盖水、气、土等13个生态环境领域;细化77类违法情形裁量基准。特别集成《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系统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全部内容,确保执法依据权威统一。
双向赋能:构建执法服务新生态
该小程序创新性地实现执法端与企业端双向智能服务。执法人员在小程序内输入案件关键信息后,系统自动关联裁量基准并生成所违反的条款、处罚依据、处罚额度、处罚裁量分级基准、违法情节及罚款范围,实现“一键匹配、自动生成”处罚建议,辅助执法人员快速定位依据,压缩自由裁量弹性空间,提升执法效率;企事业单位输入生产经营行为关键词,可一键查询可能触发的违法情形、处罚标准,通过对照生产经营行为预判风险等级及对应处罚标准,主动规避违法行为,降低合规成本。
对企业用户而言,小程序化身环保法律顾问。输入生产经营行为关键词,即可获取相关法律风险提示、违法成本测算及合规建议。国能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环保负责人试用后表示:“使用这个小程序就像拥有了24小时在线的法务团队,随时可以查询生产经营中的红线在哪里,帮助我们能够主动规避违法行为,大大降低了合规成本。”
据统计,小程序试运行一周内,已累计处理执法查询300余次,企业自查500余次,初步显现出预防为主的治理成效。
科技普法:创新法治宣传新模式
小程序突破传统普法形式,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可视化的违法成本计算器。变被动处罚为主动学法,让企业直观了解违法行为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支队法规科副科长马志伟介绍:“企业在小程序中每完成一次查询,就是接受了一次普法教育,精准地引导企业知法守法。”
原博说:“随着小程序的推广应用,锡林郭勒盟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正从经验执法向标准执法、从末端监管向全程服务深刻转型,下一步我们小程序还将设置以案释法专栏,定期推送典型执法案例,剖析违法事实、法律适用及裁量过程,通过对比案例,更准确把握执法尺度,主动调整环保管理措施。”
长效治理:谋划智慧监管新篇章
着眼未来发展,锡林郭勒盟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已制定三步走深化方案:
一是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实时跟踪自治区生态环境政策调整,持续优化执法裁量基准库,确保标准科学化、规范化。
二是科技赋能风险防控:拓展智慧应用场景。强化智慧执法小程序推广应用,通过典型案例推送、风险点自检等功能,推动企业实现违法风险自查自纠。
三是构建长效治理机制:形成协同共治格局。深化智慧执法+精准普法协同模式,探索执法数据共享、企业合规培训等创新举措,服务全域生态文明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