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在第一季度环比折年率增长-0.3%,低于市场预期,这引起广泛关注。可以说,美国经济正站在历史性转折点上,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震荡与顽固的商品通胀相互交织,形成一场复杂的压力测试。这场危机不仅暴露出美国政策工具的局限性,更揭示了技术革命浪潮下美国经济模式转型的深层困境,其影响已远超传统经济周期范畴。
联邦财政紧缩政策正引发美国就业市场的结构性裂变。布鲁金斯学会的乘数效应模型显示,削减联邦支出将触发私营部门的经济收缩,这种冲击在知识密集型领域尤为剧烈。以千亿美元级支出削减为例,这将导致政策研究、数据管理等核心岗位的消失,导致数十万个辅助岗位的连锁崩塌,从精密仪器供应商到学术出版机构的产业链条面临断裂风险。美国消费能力的萎缩更将波及社区商业网络,最终形成就业冲击波,相当于抹去三个季度的自然就业增长。
这种冲击在美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方面,蓝领领域因《芯片法案》和基建计划的刺激,制造业时薪涨幅达 5.7%,建筑工人周薪中位数突破 1200 美元;另一方面,白领阶层遭遇寒潮,专业服务岗位匹配周期从 23 天延长至 47 天,生成式 AI 正以每月 2.3% 的速度替代法律文书、财务分析等岗位。这些高技能岗位占美国精英就业总量的 17%,且其转型成本是制造业工人的 4.2 倍。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追踪数据显示,联邦研发资金的缩减将致使相关领域博士毕业生失业率攀升。这种“知识型失业”的特殊性在于,被淘汰者正是人力资本沉淀最深的群体,他们的平均教育投资超过25万美元,再就业培训周期长达12—18个月。
与此同时,AI技术的地理分布失衡加剧区域经济分化:AI研发中心集聚的西海岸,工程师时薪上涨9%,但技术应用端的中西部传统行业数字化部门却陷入薪资停滞。这种地理与产业的双重失衡,使得技术红利在美国未能转化为普惠性增长。
布鲁金斯学会的一项测算结果显示,美国高技能劳动者中仅有12%的人系统接受过AI相关培训,而同期生成式AI的岗位替代速度已达每月3%以上。这种断层在硅谷表现得尤为尖锐:斯坦福大学追踪显示,湾区科技公司2023年的新入职工程师中,掌握多模态AI工具的比例骤升,但现有员工同期技能的更新率不足25%。当技术进步以指数级速度演进,而人力资本积累仍遵循线性增长模式时,结构性失业便成为必然。
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正遭遇40年来最复杂的决策环境。尽管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通胀维持在4.1%,但其构成发生质变,住房与医疗服务贡献了超过60%的价格粘性,而这些领域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较能源商品低40%。更棘手的是,美国高技能岗位的失业率翻倍,该群体消费贡献度是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其支出收缩正在制造通缩压力,与商品通胀形成矛盾组合。这种“高通胀—高失业”的准滞胀特征,宣告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失灵。
美国的政策传导机制已经出现结构性断裂:尽管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高位,但经通胀调整的实际利率远低于自然利率水平。美国的商业银行信贷标准紧缩至2008年以来最严格状态,M2货币供应量同比收缩,这些信号显示金融条件的实质性收紧可能先于通胀回落冲击实体经济。更危险的是,利率敏感行业的融资成本飙升,已导致美国风险投资规模大幅缩减,创新引擎面临熄火风险。美联储的利率工具犹如钝刀割肉,既无法精准打击通胀病灶,又加剧了经济肌体的失血。
鸡蛋价格的剧烈波动成为美国食品通胀的缩影。过去10年间3次禽流感疫情引发的价格飙升,揭示出美国工业化农业体系的致命弱点。当前一轮禽流感疫情的特殊性在于其持久性,病毒在商业鸡群中的传播效率较20年前大幅提高,迫使生产商宰杀数千万只蛋鸡。美国农业部的应急措施包括扩大鸡蛋进口,但这反而加剧供应链的跨国依赖性。纽约市场一打鸡蛋的批发价虽从2月底的峰值回落,但零售端价格却因存货定价机制和复活节需求激增保持高位。
这种价格传导的滞后性暴露美国食品通胀的深层矛盾。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期已产生剪刀差。杂货商的定价策略显示,他们更倾向于维持高毛利以对冲未来风险。美国农业部预测,2025 年鸡蛋零售价格涨幅可能超过 40%,这一数字背后是供应链重构的巨额成本。工业化养殖场正在加速封闭式鸡舍改造,这些成本最终将转嫁给美国消费者。
食品供应链的脆弱性则揭示了美国过度工业化的代价。当前美国禽蛋产业中,三大企业集团控制着大部分产能,这种高度集中的生产模式虽提升了短期效率,却使系统抗风险能力变得异常脆弱,2024年禽流感导致鸡蛋价格波动幅度较上世纪90年代扩大数倍。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生态层面:工业化养殖场排放的甲烷占农业温室气体的30%以上,其环境成本正通过极端气候事件反噬美国的农业生产,形成“污染—灾害—减产”的闭环。这迫使政策制定者必须重新审视效率与韧性的平衡,正如2018年加州山火导致保险巨头撤离后,分布式能源网络展现的稳定性启示:分散化生产模式虽牺牲部分规模效益,却能构建风险防火墙。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的食品通胀正在从周期性波动转向结构性压力。禽流感病毒的变异速度加快,疫苗研发周期已延长至30个月。与此同时,玉米和大豆等饲料价格受极端气候影响波动加剧,进一步抬高养殖成本。这种多重风险叠加使得食品通胀的粘性远超预期,成为美联储2%通胀目标路上最难攻克的堡垒。
美国经济正站在制度重构的临界点,是任由市场力量撕裂社会结构,还是通过系统性改革重塑增长基础,这不仅关乎短期经济稳定,更将决定美式资本主义在智能时代的全球竞争力。(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经济传播研究中心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