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波
劳动是文明的基石,奋斗是时代的底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也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唯有深刻把握其内涵,方能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到“铁人”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拼搏,再到当代航天人“十年磨一剑”的坚守,这些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劳动者最深沉的价值追求。它们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的生动实践,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闪耀的星辰。这些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淬炼成金,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建设离不开精神力量的坚实支撑。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劳动者注入灵魂力量。高凤林焊接火箭“心脏”的毫厘匠心、张连钢打破技术封锁的自主创新、胡双钱“100%合格”的极致追求,无不彰显精神引领下的实践伟力。各类技能人才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执着,有力支撑起“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跨越。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需要全社会同频共振。从政策层面,要积极完善技能评价体系、提高技术工人待遇,让“技高者多得”成为共识;从教育层面,要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格局,让“劳动光荣”理念扎根心灵;从文化层面,要通过文艺汇演、诗词朗诵等形式让工匠故事走进千家万户。当尊重劳动成为社会风尚,当技能报国成为青年追求,必将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如同三盏明灯,照亮奋斗者的前行之路。它们既是历史的馈赠,也是未来的召唤。让我们以精神为帆、以实干为桨,在时代浪潮中书写属于劳动者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