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飞的,水上漂的,海里游的,地上跑的……这群年轻人都能在造。
虽然是一支科技研发团队,但是在办公室里埋头搞设计不是他们的风格,深入一线的应用场景搞研发才是他们的本色。智能鹰无人设备研发团队的日常轨迹,不是在山里,就是在海边、江上。“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样的雄心壮志既是团队的研发精神,也给他们指引了研发的方向——致力于打造海陆空一体化的“无人之境”。
研发团队的创建者梁智勇,早年也是一名航模爱好者,从海外归国后,他看准了无人机设备研发制造领域,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了职业,组建了这支士气满满的研发团队。从最开始的无人机起家,随着合作伙伴领域的不同,团队的研发领域也逐步延伸到了水下机器人,无人船和林业机械。如今的智能鹰,可以算得上是全领域的设备覆盖。
要做到全覆盖,不是件容易的事,没有一批专业的人才队伍根本撑不起来。无人设备是一个全学科的装备,从软件到硬件,包括飞控,飞机制造,地面站,机务,机械设计,三维建模,地理信息等等,缺一不可。
团队研发的无人机在各行各业都有用武之地,交通、地理信息、公安应急、森林执法、林业、农业、水利。在无人设备进入传统行业的过程中,智能鹰研发团队这些年实实在在帮助了许多行业解决它们的痛点。
水下机器人是一款为水下救援量身定制的利器,2019年,智能鹰研发团队和柳州市公安局合作“科技强警”项目,共同研发了这款用于解决潜水员水域搜索和排查安全问题的水下无人设备。在公安应急领域,水下机器人可以进行水下可疑物品包括爆炸物的搜索,排查和打捞,在民用环节,则可以对水电站、大坝、桥梁、码头等涉水设施进行检查。
乘风破浪的无人船,是智能鹰研发团队和广西科学院合作研发的一款水质监测工具。传统的海洋水质监测工作模式,需要人工每小时取一次水样,几个人24小时轮班,相当辛苦。而水质监控无人船可以实时监控水质的变化,一旦超标地面站会自动告警,并且可以在采集到超标水质样品后快速返航,让研究人员得以及时分析水样,尽快做出预报。无人船的投入应用,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人力成本,还能够实现更及时的水质监测和预警。
无人船的研发过程异常艰辛,由于海上风浪大,对船的稳定性要求也高,如何抗风浪是一大难题。团队创造性地研发了三体船的伸缩设计方案,船体可以在单体船跟三体船之间切换,在平静内湖可以使用单体船,在浪大的海面,又可以分体成三体船。而保障长续航和减少数传、图传信号的衰减,则是测试了无数次才攻下的难关。团队下一步的计划,是把无人船,无人机,岸基站,和水面机动设备共同联动,建立一个海洋藻类的立体监测网。
和广西国有七坡林场合作的林业机械化项目,是研发团队近两年的研发重点。团队上下齐心把劲儿往一处使,不为别的,只为争口气,誓要填补广西林业机械化的空白。在北方,农业机械运用较多,然而在南方的丘陵地带,机械化设备程度几乎为零,广西的独特地势决定了实现林业机械化极其困难。而传统人挑肩扛满山跑的作业方式,已经造成用工严重短缺。如何用一款设备可以替代人工进行繁重的林业工作,七坡林场寄予了极大的厚望。于是,双方联合研发林业化机械设备的构想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