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郭立
在六盘水市水城区红桥街道付家营社区,七旬夫妇孙发文、杨文群用34年的坚守,书写了一段超越血缘的人间大爱。即便岁月已在他们脸上刻满皱纹,提及1991年那个改变命运的冬夜,每一个细节依然清晰如昨。
那年,孙发文与杨文群住在白马洞村。一个寒夜,从滥坝镇亲戚家吃酒归来的两人,在手电筒微弱的光晕里深一脚浅一脚赶路。刺骨的寒风中,路边草堆突然传来窸窣响动。起初孙发文以为是野猫,可没走几步,一声啼哭刺破夜空。扒开草堆,一个被单薄毛毯包裹的女婴蜷缩其中,连名字和生日都没留下。杨文群回忆时眼眶泛红:“水城的冬天滴水成冰,真不敢想她在那里躺了多久。”
夫妇俩在寒风中苦等数小时,始终无人认领。为救孩子性命,他们只能先抱回家。次日,孙发文四处打听,却一无所获。“先养着,有人找就还,没人找就抚养成人!”孙发文的决定,得到杨文群坚定支持。
两个月后,孩子突发高烧,就医时被诊断双目失明。为凑钱治病,孙发文卖掉家中驮货的马,又变卖粮食家禽、四处举债,带着孩子辗转安顺等地寻医。有人劝他们放弃,“不是亲生的,何必拖累自己?”杨文群却红着眼眶反驳:“只要我们有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她。”
养育盲女的艰辛远超想象。田间地头,夫妇俩干活时必须将孩子放在视线内;外出赶集,杨文群总是背着女儿。后来,她背不动了,便留在家中照料,孙发文独自扛起全家生计。34年里,他们用佝偻的脊梁,为孩子撑起一片天。
如今,在街道与社区的帮扶下,一家人申请到低保与补助金,孩子也学会了盲人按摩,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领。孙发文为女儿取名“孙贵平”,饱含着对她平安顺遂的殷切期许。
34年,以爱为纽带,编织出了最动人的亲情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