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诫子书汇聚了前人的经验和期望,可有些人却把父母的提醒当作耳旁风。俗话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有时虽然“眼前”看着没事,可最终后果很严重。
西汉末年,有位大学者刘向,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还把当时的皇家藏书全部阅读整理了一遍,撰写出中国目录学之祖《别录》。他的小儿子刘歆年纪轻轻就做了黄门侍郎,相当于皇帝的贴身秘书,是个非常令人羡慕的职位。刘向于是写了篇《诫子歆书》,提醒儿子祸福无常:小心翼翼的人往往会有不错的成绩,哪怕眼前困难些,最终也会迎来好结果;而骄傲自满的人,哪怕眼前享福,最终也会大祸临身。
刘歆后来在学术上的成就与其父不相上下,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整理出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倡导研习《左传》《毛诗》等古文经学,并著有《三统历谱》。可惜他忘记了刘向的训诫,没有小心谨慎,而是恃才自傲,用自己的才学为王莽摄政称帝鼓吹造势,卷入纷繁诡谲的政治斗争中,给自己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王莽登基后,刘歆被尊为“国师”,一时风光无限,后来却因权力欲的膨胀,试图谋反未遂,最终落得自杀而亡、身败名裂的下场。不知临终之际,他会不会想起父亲早年“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贺喜的人还在家门口,吊丧的人已到巷子口)的警告,追悔莫及。而刘向所作的《诫子歆书》也成了“无用”的诫子书。
(《不听“诫子书”酿恶果》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