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纵览外国名人的“诫子书”,同样饱含深情,望子成才,恨不得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
18世纪英国外交家切斯特菲尔德伯爵曾陆续给儿子寄去三百余封书信,被后人汇编成《伯爵家书》。信中谈到了为人处世、学习进修的方方面面,并说:“我真希望自己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就懂得这些。我付出了3倍的代价,花了50年的时间才得到这些人生的珍宝。因此,我应该毫不吝啬地把它们告诉你,只愿你能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在这些“诫子书”的教诲和指点下,他的儿子最终也成为一名杰出的外交家。
1915年11月,刚刚完成“广义相对论”杰作的爱因斯坦,向他11岁的长子汉斯分享了一个关于学习的秘密。他听说儿子弹起琴来乐此不疲,高兴地写信鼓励道:“以你现在的年龄,弹钢琴和做木工是最好的活动,甚至比上学还有益,特别适合你这样的小家伙。弹琴时尽量弹那些令自己开心的曲子,哪怕老师并没有布置这样的作业。当你愉快地沉浸于某事,就会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而这是最佳的学习方式。”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诫子书”中也贯彻了这一理念,鼓励孩子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任务,激发他们学习的自驱力。这或许就是所谓天才的“独家秘籍”吧。
(《爱因斯坦的教子秘诀》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