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倪兆中 张荣旺 北京报道
近年来,电影产业经历深刻变革,电影投融资领域也随之面临诸多挑战。
面对影视行业长期处于内容迭代快、市场波动大的环境,电影投融资的复杂性也日益凸显。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近日公开表示,当下需要更多耐心资本进入电影市场。“目前电影投融资平台应更加透明、更具针对性,要建立长效机制,这既能防范金融投资风险,又能切实支持电影项目融资。”饶曙光称。
《中国电影投融资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从资本流向看,私募融资正在回升。不过,资本在投资时变得更加谨慎,且偏向早期项目,一些专注电影特效技术研发、线上观影平台建设的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展现出较强吸引力。
电影融资仍然困难
报告显示,电影市场整体仍在积极恢复阶段,但恢复速度较为缓慢,行业产能有所收缩。具体看,2024年与2023年相比,融资数量有小幅提升,其中,2024年影视企业私募融资数量回升至34起,相比2023年有所增加,但投资数额相比前几年仍显乏力,整体市场仍处于调整期。
从最引人关注的票房数据看,电影市场处于积极恢复期,疫情带来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对比历年票房分布可发现,尽管行业整体呈复苏态势,但票房集中于少数头部影片,市场结构有待优化。
灯塔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票房收入425.02亿元,与2023年同期549.52亿元相比下降22.66%。2024年年度票房冠军为春节档上映的《热辣滚烫》,该片斩获34.6亿元票房收入,对比过去五年,这个成绩仅好于2020年。
结合当下市场现象,在北京电影节举办的论坛上,饶曙光认为,今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占据了大部分票房份额,凸显出 “赢家通吃” 的结构性问题。他坦言,电影市场需要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影片,“一花独放不是春”,只有丰富电影类型,才能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虽然今年出现了《哪吒2》这样超高票房的影片,对拉动整体市场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对于更多电影从业者来说,融资难仍是大问题。
博纳影业集团行政总裁蒋德富认为,电影融资难的原因之一在于不少电影人并不了解投资方的需求。加之资金进入之后也没有好效果,结果造成投融资中断。
一位影视行业投资人告诉记者:“根据行业内的统计数据,2024年票房前50的国产片,从备案到上映平均得2.71年,比2023年的数据有所缩短。别小瞧这些细微的差距,它意味着整个行业节奏在加快。项目周期缩短,看似资金回笼能更快了,但实际上对我们投资人来说,挑战巨大。周期短了,资金回报要求变高,投资风险也跟着增加了。”
对于投融资问题,蒋德富建议电影人应将投资方视为合作伙伴,在项目策划、制作、发行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投资方的利益和诉求,实现互利共赢。
北京七印象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梁静表示,当前融资环境大不如前。在全球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她认为内容依旧是关键,“电影应满足观众的稀缺性需求,成为观众不可或缺的产品”。
具体而言,创作者在坚持艺术表达的同时,也要兼顾市场票房和投资方利益。对于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她提出:“要多站在资方角度考虑问题,要让资方和市场认同你的艺术价值,同时电影人还要积极适应市场以及时代的变化,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基因,才可能顺利地活下去。”
年轻影人亟待扶持
虽然融资难是当下行业面临较多的问题,但行业内不同年龄、不同影响力的电影人面临的情况也各不相同。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叶宁指出,需要资金支持的往往并不是那些已经成熟的大导演,更多的是那些具有才华的年轻电影人。
目前影视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项目评估标准,投资者不好判断风险,导致年轻创作者难以获得资金支持。叶宁表示,现在在投融资方面往往都是看个人感觉再讨论,这样做对于规避风险来说意义不大。“我建议,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体系,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客观的决策依据,这样才能让更多年轻有才华的电影人得到发展机会。”
对于年轻电影人缺乏资金支持的讨论,一位“90后”制片人对此深有感触。他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自己是电影科班出身,目前进入行业已有近10年时间,其间制作过几部小型作品,但项目融资过程大都十分艰难。“大部分的资金来源都是依靠家里和朋友支持。而这些作品也因为种种原因很难产生收益,主要用于参加国内外的各种电影节评选。”
在该制片人看来,他以及跟他合作的导演、编剧,都是对电影怀有极大热情的,但是名气和资源都不够,因此难以获得投资方支持。“其实我们之前也谈过很多投资方,但当他们一看是没有名气的年轻人,好多都是礼貌性地接触一下就没有了下文。”
针对年轻电影人的融资难题,饶曙光表示,中小成本电影和年轻电影人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希望,希望金融企业能加大对年轻导演的扶持力度,通过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方式,为行业培育新兴力量,实现金融机构与电影行业的双赢。
除了资本的扶持,电影人又该如何从自身出发更好迎接挑战?
导演俞白眉从艺术发展规律角度予以回应。他认为,电影作为艺术形式,其格律随时代变迁不断演变。从荷马史诗的吟唱,到唐诗宋词,再到电影的诞生,每一次艺术形式的革新都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电影工作者必须拥抱时代变化,积极采用新技术,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创作效率,以应对微短剧等新兴内容形式的竞争,保持电影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俞白眉说。
蒋德富通则过对比中美文化产业数据,提出电影企业应拓展产业链,开发电影衍生品、主题公园、文旅项目等,增加收入来源,提升项目的投资价值,吸引更多投资方。
上一篇:文博“出圈” 文旅“出彩”
下一篇:五月一日兰铁局发送旅客创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