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从卖场到文化聚合场
读书日活动,朗读社团学生在果园读书。图据新华社在实体空间经营成本高、商业业态可替代性强、文化体验趋于同质化的空间、商业、文化三重博弈困境之下,新时期的实体书店如何破题?
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文旅规划中心主任、副教授钟晟看来,近年来,实体书店行业逐步发展成一种以人为中心、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型文化空间,“书店+”已经成为高品质文化空间营造的重要方式。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由此可见,实体书店在建构新型文化空间的过程中发挥出很强的示范效应,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实体书店行业如何深度融入城市文化空间体系,加快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钟晟表示。
近年来,实体书店的繁荣与城市文化空间蓬勃发展密不可分。钟晟认为这体现在实体书店是后工业消费社会中融合知识与美学的新型文化消费空间。作为市场化催生的商业场景,其通过营造文化符号空间激发商业区活力,形成以综合收益反哺书店的可持续模式。在文化内涵构建上,实体书店以“人—场”互动为核心,围绕书店精神场域整合美学体验、知识传播、文化消费与精神栖息功能,塑造出多层次的都市文化空间形态。这种运营逻辑既提升了商业区品质,又强化了书店作为现代城市文化枢纽的价值定位。
钟晟综合我国目前实体书店的发展困境发现,书店多元复合式文化空间转型升级暴露出空间运营、商业业态、文化体验等问题,根源则在于未实现城市文化空间“人—场”良好精神联结互动。“在我国城市实体书店‘文化空间热’持续升温的过程中,亟待破解实体书店文化空间、商业与文化博弈困境,探索书店文化空间再转向与文化场景再优化的新发展思路,推动实体书店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构筑书香城市阅读生态圈。”
新时期推进实体书店文化空间再转向,要实现书店作为生活美学空间、知识分享空间、文化消费空间的多元耦合,赋予书店空间多元化的文化生命力。钟晟有三点建议,第一,实体书店作为生活美学、知识生产与文化消费空间,应被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公益性文化空间互补发展。比如可创新“城市书房”等模式,在书店内开辟公共阅读区,形成多元主题阅读网络。书店拓展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广度,可通过专项资金、政府采购、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鼓励其提供优质文化活动,弥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
第二,“创新多元文化业态”也是书店文化空间再转向可参考的路径之一。钟晟认为,书店应发挥市场化的灵活性,以文化空间为核心聚合多元业态,如图书销售、讲座展览、文创开发、轻食餐饮等,打造“文化聚合场”。同时,培育以“悦读”为核心的现代文化生活方式,强化阅读、社交、美育功能,营造“书店—图书—人”的互动场域。
此外,还可着力营造特色文化场景,突出文化主题特色。将地方文化元素与书店品牌特色有机结合,在空间设计、图书选品、装饰风格等方面融入民俗、非遗等特色元素,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主题空间,并注重情感温度营造。钟晟期待“未来实体书店行业发展,将在城乡文化空间美学不断提升的时代浪潮中,成为承载着人们‘诗意栖居’人文情怀的精神寄托。”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泽登旺姆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上一篇:持续发什么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