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网红’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5月2日,在2025长三角国际田径钻石赛(上海/绍兴柯桥)的官方赛前新闻发布会上,身着运动服、笑容自信的吴艳妮出现在媒体面前。当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向她抛出“如何看待自己的‘网红效应’”的问题时,她给出了淡定且诚恳的回答——既毫不避讳自己身上自带的“热度”,也表达了用行动带动更多年轻人参与女子100米栏运动的初心。
图说:吴艳妮在新闻发布会上突破让边缘项目“出圈”
从2023年成都大运会突破12秒76,到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刷新中国女子100米栏奥运最佳成绩,再到今年3月的南京室内锦标赛跑出8秒01的全国新纪录,吴艳妮用一次次突破证明了女子100米栏同样能跑得精彩、跑得出彩。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对女子100米栏的关注也在逐渐升温。
如今的中国女子跨栏,说起项目代表人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吴艳妮。在她看来,这股“聚光灯效应”背后,正是自己从小开始的努力和职业生涯中的点滴积累。赛场上的“精致妆容”与独特的个人风格,也成为吸引新一代观众的视觉符号。她坦言,这些都是在母亲(同为前田径运动员)的鼓励下产生的灵感,“美美地上场”,让更多人关注到田径本身,也让本来相对冷门的女子100米栏获得了一把“出圈”的钥匙。
“网红”也能成正能量
对“网红效应”,公众往往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红了就代表浮躁,会对运动员产生干扰;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传播红利”,能够激发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体育的兴趣。对此,吴艳妮在发布会上的回应显得从容而干脆:“‘网红’并不是一个贬义词。通过影响力让更多小朋友走出家门去运动、去体验跨栏之美,我觉得很开心。”
这番话背后是一种成熟的心态,更是一种珍贵的责任意识。以吴艳妮为例,面对各种网络争议,她几乎从未刻意逃避,而是大方地表示“感谢支持者,也感谢讨厌我的人”。这种坦诚与胸怀,也让所谓的“流量热度”更有了正面的引领价值。从小众走向大众,女子100米栏需要的正是这种敢于亮相、敢于表达的运动员形象,以激发年轻群体的模仿和参与兴趣。
用韧性化解争议
其实,吴艳妮的运动轨迹并非一帆风顺。她曾遭遇杭州亚运会抢跑争议,也在巴黎奥运会止步半决赛,但她始终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不断从挫折中汲取经验。例如抢跑事件,让她更注重起跑技术的精进;奥运会的淘汰,则让她意识到国际大赛舞台的高度与个人积淀的差距。“奥运会让我意识到自己很渺小,但我会带着学习的心态去积累经验。”她用谦逊的姿态为自己赢得了更多尊重。
此外,带伤上场、坚持训练,对她而言几乎是家常便饭。正如她所说,“无论身体是否不舒服,我都会直接上场,因为运动员本就应该做好吃苦、受伤、挑战极限的准备。”这股韧劲,正是体育人最具感染力的特质之一。也难怪,有不少青少年因为看了她在电视上“眉眼锋芒”的瞬间,从此对短跨项目萌生崭新兴趣。
带动项目普及的更大意义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吴艳妮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的高光时刻,更是一条通往“项目破圈”之路。在中国田径的长久版图里,男子110米栏曾因刘翔的传奇一度万众瞩目;而女子100米栏则相对“默默无闻”。如今,随着她屡破纪录、稳定输出成绩,再加上独特的个人品牌塑造,让越来越多的观众意识到:原来女子跨栏也能如此精彩!
如果说吴艳妮的“吸粉”让大家认识到这项运动的魅力,那么她更希望能有更多后辈继承这份热爱。她在场上场下都不遗余力地为此鼓与呼:在媒体专访中,她常常鼓励青少年“可以勇敢输、也要勇敢赢”,在商业活动或社交媒体平台上,她也一再呼吁“走上跑道,冲过栏架,感受速度与激情”。这正符合如今体育界对“文化输出与榜样塑造”的共识:让专业竞技不仅停留在金牌和成绩层面,更在日常生活里向公众传递积极、进取的能量。
用坚守镌刻更多可能
这次在绍兴柯桥亮相,吴艳妮再次确认了自己在2025年的目标:希望能打破女子100米栏室外全国纪录,并力争在更大舞台上取得突破。未来,她还想将自己的影响力延续到青少年培训、公益活动甚至文化传播领域。让更多小朋友在认识刘翔的同时,也知道中国有一条“女子跨栏”跑道,跑着吴艳妮,也跑着一批勇于追梦的后来者。
或许,对她而言,最宝贵的从来不是“网红”身份本身,而是能借由大众目光的聚焦,向社会持续传递体育的阳光与向上。正如她在发布会上所说:“通过我和这些世界级选手在同场竞技,能让更多人看到田径运动的激情与美好。我希望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与改变。”
竞技体育从不排斥热度与人气,关键在于如何把这股“热”转化为更久远的助力。吴艳妮的成功,并不止于个人的拼搏与汗水,更展现了女子100米栏这个冷门项目在中国“飞”出新天地的希望。她把“网红效应”看作是一种加持,也是一种责任;把跨栏背后的苦与乐,变成劝导年轻人走出家门、拥抱跑道的“燃”与“美”。
原标题:《以热爱点燃冷门项目!吴艳妮谈女子100米栏的“网红效应”》
栏目主编:陈华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姚勤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