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峥杰
我的女儿快六岁了。她喜欢画画,画的东西奇奇怪怪,每次课都跟墙上老师贴的示范画完全不沾边儿。美术老师鼓励她说是个美术小天才,善于描绘眼前的世界与自己的内心,这让我想起我的美术老师,也是如此包容。
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的老师大多严肃刻板,现在回想起来,很多都已经印象模糊了。但有几个与众不同的老师,却让我至今难忘,其中一位就是我的美术老师。
我的美术成绩一直很差。那时的美术课,通常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个动物或花瓶,我们照着画。因为很多同学不认真,老师常常要训斥一番,大家才安静下来画画。我特别讨厌这样的课,画得不像样,就更讨厌了,成绩自然也好不了。那些老师大多是教文化课的,顺便兼教美术。
到了四年级,我们班来了一位新的美术老师,毕业于美术专业。美术老师住在学校宿舍里,我们有时能看到他在宿舍里画画。他很年轻,留着长发,发梢还卷了起来,完全不像那个时代的小学老师。他的课总是天南地北地讲,有时还会给我们看他的美术作品,讲背后的故事,但他从不让我们临摹他的画。
有一次,他带来了一幅剪纸,红色的纸摊开来,大家认出那是一个女孩坐在树林,把一本书摊开在膝盖上阅读,还是立体的。我们都惊叹不已,第一次发现一张小小的红纸能表达这么多信息。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听他讲述创作的经过。他不仅讲美术,还讲很多其他东西。有一次,他在黑板上画了一片森林和山峦,问我们这是哪里。那时电视里正报道大兴安岭的火灾,我唯一知道的森林就是大兴安岭,于是举手说是“大兴安岭”。他笑了笑,说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接着给我们讲了《林海雪原》的故事。整整四节课,我们都没画画,全在听他讲故事。他讲得绘声绘色,还穿插着生活常识,比如他说故事里一个坏人边打呼噜边翻身,被好人发现他在装睡,因为人翻身时是不会打呼噜的。
还有一次,他开了个中国四大美人的系列故事,讲“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又讲了三四节课。他还分享过读《红楼梦》的快乐,甚至讲到健身,简直是包罗万象。80年代的小城市信息闭塞,家里也没钱买“闲书”,他就成了我杂学知识的最早来源。
那个年代的美术课可能没有严格的教学大纲,老师们有很大的自主权。按他的说法,他并没有跑题,他讲的内容,无论是绘画、摄影、剪纸还是文学,都是在表达“美”。更重要的是,他每次都在强调他对美术和文学作品的心理感受。虽然10岁的我们未必能完全理解他的意思,但我们喜欢他的课,因为他的故事讲得好,我们也不用依着葫芦画瓢。
每次上他的课,我都怕下课铃声响起,生怕漏掉一个字。尽管我的画画水平依然很差,但在他的课上,我总能过关。虽然当时没能完全理解他的话,但他的言行和故事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后,我连小学班主任是谁都快忘了,但每当我听到京剧《智取威虎山》或翻开《红楼梦》时,总会想起他那卷曲的头发和投入的神情。尽管我现在依然没有完全明白他所说的“美”是什么,但我学会了像他一样,用心去发现和感受那些让自己愉悦的东西,并与他人分享。他并没有拯救我这个美术“学渣”,但我从他那里学到了更重要、更持久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