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美国人的家里有多少来自中国的商品?《纽约时报》在一篇报道中,用一组直观生动的视觉图片给出了答案——办公区域,电脑和台灯等依赖中国进口的比例超过七成;客厅区域,电灯、游戏机等依赖程度超过七成;洗衣区域,电熨斗和衣架等依赖程度超过九成……即便声称完全不依赖中国进口的汽车,很多零部件也来自中国。报道直言,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连庆祝自己的国庆节都会很困难。
根据《纽约时报》的视觉设计,图中产品的颜色越偏红色,就越依赖从中国进口。
这样的数据和结论是否科学准确,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看出,那些关税爱好者们不愿承认但又无法掩盖的事实。置身全球化时代,在一度相当便利且密切的贸易往来中,美国从中国的大量进口支持了其制造业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发展,丰富了美国消费者的选择,降低了生活成本,提高了美国民众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购买力。眼下,特朗普政府强行筑高关税壁垒、大搞脱钩断链,但美国国内消费者及企业对于中国商品的需求,却不可能凭空消失。
离谱的关税,将普通家庭的“柴米油盐”变成了捉襟见肘的“生存算术”。关税 一再走高,企业不可能默默承受或隐藏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是迟早之事。一轮“关税成本大对账”中,美国消费者购物小票上的“关税附加费”,就直接展示着美国民众“买单”的具体数额。切肤之痛,当然会引发持续的质疑与抗议,“50个州、50场抗议、1场运动”的产生不难理解。
更让人尴尬的,即便眼下商品价格已经上涨,仍有不少美国消费者试图囤货。因为美国媒体和业界人士纷纷警告,美国民众将面对的是更高的物价和空空的货架。据报道,为避免因高额关税中国订单取消而造成的断货情况,包括沃尔玛、塔吉特和家得宝在内的美国零售巨头,日前均通知中国零售商“恢复发送”因高额关税暂时停运的货物,关税费用“由美方买家承担”。此前,沃尔玛等美国零售商还曾奔走白宫,争取继续与中国供应商合作。虽然不知道事态未来如何发展,但市场的选择已足够说明问题。
美国政府的关税大棒,最终结结实实砸在了本国民众包括企业身上。对于绝大多数美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价廉质优的进口商品或零部件,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他们的生存、运转和利润空间,短期内很难找到“中国制造”这样的替代品。一位宠物用品公司负责人就表示,其海外工厂,有价值15万美元的狗背带,而按照目前的税率,要花21.7万美元才能把这些产品运回美国,“简直不如一把火烧了”。
传说中的“制造业回流”没有任何迹象出现,而乱政带来的现实痛感和不满情绪正不断升级。特朗普入主白宫100天之际,其执政支持率创下过去80年来美国历任总统同期最低纪录。毕竟,牛皮容易吹破,画饼再多,也不能当饭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