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肆虐,根本骑不了车,摔了两三跤,眼镜都被吹掉了!”这是一位外卖骑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4月大风天里的真实经历。
这位骑手的遭遇并非个例。据《法治日报》报道,4月的一场大风席卷全国多地,影响超过6.1亿人,23个省份出现12级以上阵风,6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突破历史极值。在这样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劳动者依然坚守岗位,穿梭在城市街头,服务千家万户。如何保障这一群体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毫无疑问,大风天气里,骑手会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货物被吹散、电动车难操控、高空坠物、公共设施倾倒……不少网友关注到这些问题并呼吁给予“小哥”更多关怀与理解,例如减少非紧急订单、包容配送延误、避免因不可抗力因素给予差评等,一些消费者还通过打赏等方式向“小哥”表达支持与感谢。极端天气中,公众用善意回应了劳动者的坚守。
与此同时,为应对大风天气,平台方面积极出台了相关措施:及时推送天气预警和安全提醒、优化派单线路、缩短配送距离、提供补贴支持等,这体现了企业对劳动者的关照。
公众的善意和平台企业的关照,当然应该肯定,不过这并不能最大限度帮助劳动者化解极端天气下的诸多风险。比如,平台系统派单模式对专职骑手的接单量和在线时长设有考核标准,所以专职骑手通常很难真正拥有拒单自由。从相关报道来看,即便系统允许选择自行配送或转单,但如果转单后无人接单,骑手仍需自行完成配送。所以,即使狂风呼啸,有些骑手也只能坚持。
极端天气“不上岗”这个选项是否可以有?
根据我国安全生产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同时,《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相关安全标准明确,当风力达到7级(风速13.9至17.1米/秒)时,应停止所有户外作业,包括但不限于建筑施工作业、露天作业、起重作业等。可见,极端情况下,劳动者拥有停止工作的权利,但现实中这些规定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
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带来的户外工作风险不容忽视。这客观上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相关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有专家建议,平台企业可进一步细化极端天气下的工作安排标准,建立更灵活的应急机制,根据天气预警级别自动调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工作安排,确保其人身安全。
与此同时,有关方面应在制度层面加大对新业态劳动者的倾斜和保护力度。今年3月,人社部表示新业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范围将扩大至17个省份。一些平台企业积极响应,宣布为全职骑手缴纳社保。不少骑手还有商业保险作为补充。多重保障的建立和完善,让极端天气中坚守一线的“小哥”有了更坚实的后盾。
对平台企业来说,保障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是赢得公众信任、增加骑手黏性的重要一环。“谁尊重劳动者,我就用谁。”一位网友在相关讨论中留下的这句话,道出了不少公众的态度和共识。为每一位奔波在路上的“小哥”系好“安全带”,给他们更多更充分的尊重、理解与制度保障,这实际上有助于在保障城市平稳运行、保障骑手安全与权益、促进平台企业更好发展等方面实现共赢。
原标题:中工网评丨极端天气下,“小哥”是否能够选择“停止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