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建核电机组数量为28台,总装机容量为3370万千瓦,在建机组装机容量连续18年保持全球第一。”在4月27日召开的中国核能行业协会2025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核能发展报告首席专家王毅韧表示。
会议同期发布了《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蓝皮书。《报告》内容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商运核电机组为57台,总装机容量为5976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2024年全年核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7797小时,核电累计发电量为4447亿千瓦时,居全球第二,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72%,年度等效减排二氧化碳约3.34亿吨,其中福建、辽宁省核电发电量占比超过20%。
在核能产业链、供应链方面,《报告》指出,目前国内产能规模最大的天然铀生产基地“国铀一号”开工建设。已形成万吨级铀纯化转化能力,铀纯化转化基地、铀浓缩生产线运行稳定,铀浓缩产能扩建有序推进。核燃料元件加工产业能力跻身世界前列,能够满足压水堆、重水堆、高温气冷堆等机组的核燃料元件需求。在核电装备制造方面,我国实现了核电关键主设备100%国产化以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的自主可控,2024年国内核电主设备累计交付114台套,较2023年增长一倍。
与此同时,我国核能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报告》明确,采用“华龙一号”技术的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5号机组开工建设,我国已累计出口7台核电机组。持续加强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交流与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工程建设,向全球开放包括中国先进研究堆在内的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按照当前的建设速度和节奏,2030年前我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将跃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40年我国核电装机需达到2亿千瓦,发电量占比约10%。”王毅韧预测。
在此背景下,王毅韧建议,要充分利用现有沿海核电厂址资源积极有序推进项目开发,并通过厂址扩建、复用煤电退役厂址等方式增加厂址资源储备。要坚持“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围绕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同时,要加强铀资源、核电工程建设、核电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国际合作,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积极推介我国核能技术和企业,推动我国核能全产业链“走出去”。(记者 白宇)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