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主办的“五色·万象——中国传统色现代性转译研究展”开幕。
“五色·万象”展览通过古代与当代艺术作品的并置,深入探索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转译与重构,展出馆藏作品与当代作品61件(套),其中不乏八大山人、陈淳、黎简等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珍藏的一级、二级艺术品。
本次展览突破常规主题分类模式,以“黑(水)、青(木)、赤(火)、黄(土)、白(金)”五行相生为线索,构建起广州艺术博物院新馆首次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展。古代展品中,明清大家王鉴、陈淳、八大山人的珍品展现五色观念的历史脉络,体现五色观念在古代艺术中的具体应用;当代作品部分,邀请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济南等城市的21位色彩创作领域的优秀艺术家,以水墨、影像、综合材料等多元媒介,对五色进行全新诠释与解读,充分展现了传统色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转化与应用。
展览涉及了古代绘画、当代水墨、综合材料以及数字艺术等多种媒介形式,从不同角度对传统五色进行诠释与解读。多元媒介的展示方式,不仅丰富了色彩表达的层次,更展现了中国传统色彩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多维度转化与应用。
此外,展览每一部分都辅以矿物颜料实物陈列与文献解读,以八种传统绘画常用颜料(石青、花青、朱砂、胭脂、雌黄、藤黄、铅白、墨)为核心,从矿物色颜料与水色颜料的角度展开,使观众可以充分理解传统色是如何从真实世界中产生,并从美丽的色彩名中了解其背后文化内涵。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携手广东省博物馆,对展览中展出的(明)仇英《游春图》、王鉴《山水图册》等五幅馆藏珍品进行色度测试,使用积分球测色仪设备,成功将作品中的八种中国画常用颜料的色值进行数据转化。
与此同时,广州艺术博物院还联合“东方传统色彩计划”,展开对传统五色的颜色标准数据化研究。由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何韵旺领衔,按照古法着色复原实体色样;由清华大学艺科中心色彩研究所负责进行色样科学测色——借助国际领先的超光谱分光测色设备,对复原的传统色样进行高光谱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的数据检测,将石青、朱砂、雌黄、铅白、岩黑这五种矿物色精准转化为RGB、CMYK、Lab三种色值数据。将传统色引入高科技领域,不仅为后续的衍生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更让传统色彩文化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光彩。此次技术复原工作也是广州艺术博物院首次以科学方式呈现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意义。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23日。(图片由许建梅拍摄)
责编:苏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