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伟
一边是社交,一边是学习,如今,技能交换正在成为一些年轻人提升自我、拓宽视野的新方式。年轻人在交换技能时还面临哪些难点?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000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7%的受访青年认为是时间协调困难,难以长期坚持,55.3%的受访青年觉得是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学不到真技能。
四川德阳的00后陈雨晴有过几次技能交换的经历,印象比较深的是和一位日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换,“对方教我学日语,我给对方讲一些摄影方面的技巧。双方约定一起打卡,相互督促。”满分10分,陈雨晴给这段交换经历打7分,“总体上比较满意,从对方那里学习到了很多。”
陈雨晴觉得,技能交换比较依赖自主学习能力,如果自主性不强,很可能会中途放弃。“另外,由于学习到的大多是碎片化的知识,不太系统,感觉更适合兴趣交流,而不是专业学习。”
在北京工作的95后林天文觉得,技能交换更适合能迅速上手的、体验类的技能,比如咖啡拉花、调酒等。林天文之前和一位半职业歌手交换过技能,双方还约过线下唱歌,对方会讲一些发声的技巧,她觉得体验很不错。“对我来说,主要的困难是时间比较难协调,我比较喜欢线下见面交流,但经常出差,时间很难保证。”
“有些人的技能可能还停留在爱好或入门的阶段,远没有达到能教别人的程度,更多的是经验分享。”山东青岛的95后凤怡觉得,想要找到一位真正适合的技能交换伙伴比较难,这对双方的性格、时间、教学意愿等都有很高的要求,“能力对等和匹配度很重要。”
调查显示,年轻人进行技能交换面临的难点还有:技能匹配效率低,找不到合适的交换对象(53.1%),存在隐私泄露或安全风险(51.6%),专业性强的技能难以通过交换掌握(39.6%),缺乏有效监督,容易陷入付费套路(21.5%)。
陈雨晴认为,想要提高技能交换的效率,要简单明确地展现自己拥有的技能和想要获得的技能。“希望平台能更精准地推送信息,比如按IP地址进行推荐,这样更有利于同城的伙伴开展线下交流,积极参与。”
为了让年轻人更顺畅地进行技能交换,58.5%的受访青年希望平台完善技能匹配的智能推荐,55.6%的受访青年期待组织更多线下活动,53.9%的受访青年建议平台及时进行安全风险提示。其他还有:增强社区互动,促进信任建立(46.6%),打造更专业的技能交换平台(45.3%),鼓励代际或不同群体参与(如老年人传授传统技艺)(25.0%)。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鹏辉认为,年轻人多是通过线上平台寻找技能交换对象,这需要平台担负起桥梁和监督的角色,同时为个人提供反馈的渠道,保障用户的安全。另外,他鼓励年轻人走出自己封闭的小圈子,通过技能交换等方式增强与真实的人、真实的社会的连接,比如街道社区等单位可以发布技能交换信息,提供交换的公共空间,让年轻人在可靠安全的环境下学习技能,结交朋友。
“现在有些城市出现了学术酒吧,在更轻松、更自由的场景下进行知识分享,对年轻人比较有吸引力。”林天文觉得,现在社会发展变化很快,不少人都希望能够学习新的技能,获取不同方面的信息,如果能组织一些线下活动,让大家增进对不同行业的了解,拓宽视野,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参与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男性占40.1%,女性占59.9%;00后占14.5%,95后占28.2%,90后占39.4%,85后占17.9%;在校学生占14.3%,职场人士占82.5%,其他为3.2%。
(应受访者要求,陈雨晴、林天文、凤怡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上一篇:斗破苍穹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