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民航网
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张晗 报道:4月9日,四川省教育厅公布第二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标杆院(系) 和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认定结果,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绵阳分院高教训练中心《CBTA-20小时高性能多发飞机训练课程》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成功入选,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分院课程思政建设的高度认可,更是飞行人才培养中“铸魂”的生动注脚,标志着绵阳分院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化课程思政工作、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全面提高飞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近年来,绵阳分院深耕“帮思想、教技术、带作风”育人“九字经”,创新构建“双馨示范、双向启迪、双维铸魂、双促融合”课程思政模式,积极打造全场景育人生态,将思想政治教育如春风化雨般融入飞行技术专业教学肌理全过程,在努力培养“政治合格、技术精湛、作风优良、身心健康”民航飞行人才、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中以实际行动书写出了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
传承红色基因:让“九字经”成为育人“指南针”
“帮思想、教技术、带作风”育人“九字经”源于1959年学院提出的教员“三管”原则,历经几代飞院人实践凝练,已淬炼成为贯穿飞行人才培养的“精神密码”。在绵阳分院,这一传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帮思想”锚定信仰坐标,聚焦学生职业认知与心理建设,引导学生破解“为谁飞行”的价值命题;“教技术”突破传统驾驶术范畴,将机组资源管理、威胁差错管理等现代民航核心胜任力融入日常训练;“带作风”则以“铁纪”磨砺纪律意识,以“匠心”雕琢安全精飞,锻造学生的职业品格。2023年,为更好发挥“九字经”育人作用,分院制定印发《飞行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九字经”量化考核方案》,聚焦“开展谈心谈话”“开展课程思政情况”“课程思政代表性成果”等指标逐步构建评价体系,将抽象的思政要求转化为科学可量化的育人行动方案,实现“飞行训练进行到哪里,思政教育就延伸到哪里”。
创新“四双”模式:打造立体化思政育人矩阵
面对新时代飞行人才质量的高要求,绵阳分院创新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四双”课程思政模式,以“四双”模式织就思政育人的立体经纬。一是“双馨示范”树标杆。育人者必先育己,飞行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其言传身教本身就是最好的思政教育。绵阳分院以“九字经”量化考核为抓手,以建设德业双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目标,将“思政融入度”“师德示范力”等纳入考核体系,激励教师从“技术传授者”向“价值引领者”过渡转型,建设德业双馨的“蓝天工匠”,不断规范飞行人才培养。二是“双向启迪”拓格局。向下深挖民航文化,讲述好民航发展的历史长河和典型案例,传递好民航凝练的精神和内涵,让过去印鉴未来,以未来引领现在,使学生厚植精神沃土,培养飞行热情;向上注入创新动能,采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沉浸式训练场景,在解决教学难点痛点的同时,同步培养学生“科技报国”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三是“双维铸魂”塑品格。一是回望历史维度层面,追溯民航发展的历史长河,沿着“航空救国、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课程思政教育主线,凝练爱国、责任、安全、奉献等思政元素,熔铸学生思想情怀、家国担当和历史使命。二是立足现实维度层面,积极主动将创新意识、法治意识、安全意识、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融入飞行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爱国情怀、责任担当、自信自强。四是“双促融合”育全才。坚持学科交叉知识技能相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不断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构建飞行员所需的全面知识体系,逐渐培养提升飞行员多方位的胜任能力。秉承“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核心理念,综合理论与实践考试、学习能力、情景模拟与压力测试等,科学立体为学生绘制个性“胜任力模型画像”,量身打造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和思政内容,实施“靶向思政”,让每一位生长的学生灵魂都能在分院课程思政的雨露精准滴灌中找到独特的成长坐标。
润物细无声:全场景育人生态浸润
在绵阳分院,课程思政不是“附加题”,而是融入日常的“必答题”,不是生硬的“课程插件”,而是符合飞行学生成长的“生态体系”,早已融入飞行训练全流程。地面课上,教师讲授着“空气动力特性”,引入C919国产大飞机的研发历程,让伯努利方程跃动着“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脉搏,传递着民航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飞行阶段中,带飞教员以“严守飞行程序”的细节示范,落实做好飞行的四个阶段,将“规章如铁”的职业操守镌刻进学生心间。在飞行前后的讲评中畅谈“人生理想”,让真情的教育化作“随风潜入夜”的温情滋养。生活场景里,教师主动走进宿舍、食堂,在谈笑风生中疏解学生思想困惑,让思政教育化作“知冷知暖”的关怀备至。(编辑:张彤 校对:李季威 审核:程凌)
(转自:中国民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