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中药材产业全链升级赋能乡村振兴
记者 董春辉 杨璇
优质的种苗是发展好中药材种植的基础。随着春播开始,在庄浪县通化镇中药材育苗基地内,处处可见药农们的身影,他们加紧采挖药苗、翻整土地,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中药材育苗基地由庄浪县通化镇引进甘肃百富草中药材开发公司投资,按照‘整流域开发、整片带种植’的思路,在交通便利、气温适宜、水源方便的沿河地块规划建设的中药材育苗基地。”庄浪县通化镇副镇长柳强强介绍,基地按照“八统一”的模式进行规范化管理,重点围绕测土配方、种苗供应、种植标准、技术培训、产品收购等环节,加强监管服务,确保所产中药材种苗质量安全。
来到杨河乡张沟村党参种植地头,播种机来回穿梭,随着机器的轰鸣,一根根药材苗精准地播种在土壤中。相较于传统人工播种,机械化作业不仅提高了播种效率,还能保证播种深度和间距均匀,为中药材出苗整齐、生长良好奠定基础。
“我种植中药材六年了,今年种植党参、黄芪、独活等中药材600余亩,带动周边群众40余人就地务工,在提高自己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群众的日常收入。”庄浪县杨河乡张沟村中药材种植大户张华告诉记者。
庄浪县作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凭借资源禀赋与政策创新,走出了一条从单一种植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特色道路。2024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2万亩,覆盖15个乡镇,产业链产值预计突破3.3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引擎”。
今年庄浪县继续抓基地、优布局,按照“两园一场六镇七带”发展布局,计划在岳堡、杨河、通化等7个乡镇种植丹参6000亩,带动散户中药材种植1.4万亩;建成千亩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7处1.7万亩;在通化、岳堡、韩店建成中药材育苗基地3处1400亩;在岳堡建成千亩丹参种植基地1处2000亩;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预计年产中药材6万吨,产值达到3.25亿元。
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各类中药材迎来了收获季,日前,韩店镇的关山中药材产业园进入了高产期。大量新鲜的药材被源源不断地运送至初加工车间,工人们忙着晾晒、揉搓、切片……园区散发出全新的活力。
“产业园已建成了中药材检测、分拣、晾晒棚等配套设施17000平方米,同时与南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建立长期院企合作,共同进行品种研发和试验推广,使园区向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甘肃百富草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苏荣弟说,园区将进一步建成中药材饮片生产线、检测实验室、智能化晾晒棚,真正将关山中药材产业园区打造成产、销、存、储为一体的中医药龙头企业。
走进庄浪丹参科技创新园的育苗大棚,只见嫩绿的丹参苗整齐排列在苗床上,叶片上喷洒留下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工作人员正在查看长势、喷洒浇水,精心照料丹参幼苗。
培育过程中,南开大学技术团队与产业园工作人员紧密配合,根据不同品种的特性,制定了个性化的培育方案。从土壤的酸碱度调控、温湿度的精准管理,到肥料的科学配比,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这些丹参幼苗在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部分幼苗正在移栽至大田,配套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实现丹参增产、节水。据预测,今年丹参年产量有望达到2000万斤,纯收入可达3500多万元,科技赋能的显著成效已初露锋芒。
“我们坚持科技引领,打造标准化种植示范区,以庄浪丹参科技创新园为依托,联合南开大学技术团队,构建‘高效研发+基地转化+农户参与’的‘产、学、研’模式,在吴家、埂塄2村集中连片打造5000亩核心示范区,全面推广‘南开1号’‘南开3号’等脱毒种苗技术。同时全链协同,激活产业新动能,打造‘梯田丹参’地理标志品牌,预计全产业链综合收益突破1亿元。”庄浪县岳堡镇副镇长石勇说。
“在抓招引、育龙头,做强中医药链主企业上,我们全力做好关山中药材种植加工园三期建设项目,建成中药饮片自动化生产线1条,无尘车间1处4600平方米,中药材检测实验室1处300平方米,并配套实验检测等设备。稳步实施岳堡丹参产业园二期项目,力争年内完成投资1.5亿元。”庄浪县卫健局副局长杨涛介绍,全县将持续加大招引力度,加快推进马麝驯养繁殖产业链二期项目,新建圈舍500座,繁殖马麝2000只,修建用房3200平方米。
从传统种植到全产业链升级,从科技赋能到生态经济融合,庄浪县中药材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绿色通道”,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未来,随着产业规模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庄浪中药材必将成为甘肃省中医药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责任编辑:樊醒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