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力平
香山脚下四王府地区三座明代墓园的发现,受到多方关注,由此使四王府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为人们所知晓。四王府之名始见于清乾隆年间《五城寺院册》,而因何得名说法颇多。历史上,四王府为香山三条买卖街之一,50多年前村域内已有明墓发现。
景泰陵是西山地区等级最高的明代陵墓
四王府因何得名?
据《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载:“四王府,四季青乡香山村委会辖村(今属香山街道),位于金山南麓,香山路西北,正白旗东,厢白旗西,村形东西长方,主街东西走向通厢白旗南北走向街道。”
辽代至清代,四王府隶属宛平县,1928年划归郊五区。1942年《北平四郊详图》标有“四王府”,东邻厢白营房,西邻正白营房。1949年属北平市十六区,1950年属十三区,1952年属海淀区。1958年以后属四季青人民公社香山大队,设四王府东队、西队,以蔬菜种植为主。2013年10月,村域西部腾退拆迁,其中东部尚存。
四王府这一地名最早见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五城寺院册》:“三教寺在四王府南。”清末民初周肇祥在《琉璃厂杂记》中云:“由金山口沿山抵此,明代有府二十余。如四王府、忻王府、雍王府、申王府,皆诸王葬所。”1932年《北平市自治区坊所属街巷村里名称录》记为“四王府”。
据《香山村文史录》载:“四王府之名由来已久,但因何而得名,众说纷纭,无以定论,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北京地名典》称:四王府位于海淀区西部。原称死王府,恶其‘死’字,转意为今名。原是明代皇室婴幼儿夭折埋葬之处;《宛署杂记》中说:‘英庙子曰许悼王,葬金山’,所以推断四王府是因葬有明英宗第四子朱见淳而得名;当地盛传因此地葬有明代四位未成年的王爷而得名四王府,但具体葬的是哪四位王爷,埋在什么位置,没有具体的史料考证,只是老年间的一种说法。”
历史上,四王府地处民间所传“一溜边山府,七十二座坟”的核心区域,附近还有西小府、悼恭府(道公府)、杰王府,均为明代墓地。
据清朱寿朋《东华续录》记载:“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月礼部议奏,西山有明景泰及坟茔数处,原有司香太监六名,应并裁,酌设陵户二名,照昌平州例办理。”由此可见,至少在清前期,前明遗留的西山茔府管理机构并未因明清更替而改变,茔府也相对保存完好,但到了乾隆年间,根据礼部议奏,对前明西山的陵制进行了大规模裁撤,主要是销毁了地面的建筑物(宝顶、墓碑、像生、享殿、围墙等),但地下的部分(地宫,即宝顶)并未遭到完全破坏,至清末所有的明代皇坟便消失了,只留下与之相关且以“府”而称的村落名称,四王府为其中之一。此外,四王府作为村落地名,于2024年6月列入《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
四王府小学所在地为正白旗关帝庙
五十年前发现多座明墓
四王府北靠金山,村域北部为山坡地带,早年间多为当地村民开垦的农田。其间有几处高丘和通往山上的小路。
《香山名人足迹与墓园》载:1971年初,在四王府北面征用土地,4月开始施工,首先动用推土机进行土地的平整。当推土机在此推了十几天之后,出现有不少三合土,还有一些碎砖瓦,随后发现一道青砖宝顶,其南侧有一面墙,最初只露出少半截,经过推土机的反复推土,一天之后才将整个墙露出来。待将该墙拆掉后,露出一座对开的汉白玉石门。当石门被小心翼翼推开后,只见这座坟茔的顶部呈圆拱形,高约六七米,顶部偏西北处有一个直径二尺多的洞口,可能是早年间盗墓者开凿的。坟茔为砖结构,上下贯通,北部为一平面,东西呈椭圆形,南面为石门。墓室内很凌乱,正中间有一高出地面约一尺左右的平台,上面的棺木已腐朽不堪。棺木前放着五个圆形的白色石台,每个石台子上面放着一个近似水缸的东西,高约二尺多,里面有一些液体。在场的一位老人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长明灯”。整个墓室潮气很大,并有水珠儿不断从顶部掉下来,显得阴森森的。石门旁有一块墓碑,约三尺见方,呈黑色,刻有阴文,为篆体字,但在场的人只认出“大明”“皇”“王”“之墓”几个字,所以也不知道其墓主人是谁。过了十几天,这座券被推土机推掉,所推出来的灰色方砖被附近的社员用马车拉走了。
与此同时,由此向西200米左右的地方(当地俗称“后头坑”)也在施工,一个月后发现了第二座坟茔。由于年代久远,其宝顶早已塌陷了一大半,所以里面是个什么样子已无从知晓。其中有几块破碎的墓碑,其样式与其东部那座券的一样,也是约三尺见方,呈黑色,刻有阴文,为篆体字,在场的人也只认出“大明”“皇”“王”“墓”几个字,不久这里被推为平地。
也就是在第二座坟茔被发现的三个月左右,在其西侧偏北一点,相距约150米处,又发现了第三座坟茔,其建筑形式与已发现的相似。大约一年之后,四王府北部的山坡地带被全部推平。
此外,1970年前后村民在挖防空洞和菜窖时,也发现三座明墓,但早已被盗,除了腐烂的棺木、石缸外,还有许多彩色木俑等随葬品。
2023年在四王府村西侧文物勘查时,再次发现明代皇室墓地三座,由此与明代皇室相关的陵墓再度受到关注。
曾是香山三条买卖街之一
历史上,四王府买卖街与北辛村买卖街、门头村买卖街并称香山三大买卖街,盛极一时。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设立西山健锐营时,将散居在金山脚下(四王府北面的山)的村民集中在旗营与旗营之间居住,从而形成较大的村落,称四王府,并形成东西走向的街道,东西长约一里。村域东邻厢白旗,西邻正白旗,不远处还有正蓝旗等。
八旗兵丁及家眷每月有颇丰的饷银(俸禄),为此村民在街道两侧开设多家店铺,有烧饼铺、饺子铺、烟铺、棺材铺、首饰楼、轿铺、煤铺、茶馆、铁铺、药铺、山货铺等,而八旗兵丁及家眷成为主要消费对象。每逢香山脚下万花山娘娘庙会,由京城而来的香客,也多经过该村,向西而行,前往万花山。到了嘉庆年间,店铺及商号已近百家。主街两侧几乎是家家开店,户户经商。店主和店伙计既有本村的,也有外村在此租房经营的。特别是到了三大节(过年、端午、中秋),街上是人来人往,一派繁盛之景象。
从咸丰年间开始到同治、光绪年间,由于清廷逐步走向衰退,健锐营官兵及家眷的待遇急剧下降。昔日的“一关银子二关米”是越来越少,生活水平大大降低。1911年以后,随着旗营的解体,俸禄锐减直至消失,由此使四王府买卖街开始萧条。民国时店铺大为减少,这条买卖街便消失了。
在四王府村西北侧,有一座绿树掩映的古建筑,这就是清代健锐营仅存的正白旗关帝庙,当地俗称老爷庙、大庙、北庙。
关帝被视为清朝的护国神,因其忠诚、勇毅的品质而被广泛崇拜,所以每座旗营都建有关帝庙,将士们在出征前到关帝像祭拜,祈求得胜而归。
据《海淀碑文录·正白旗大庙》载:“都城西北约三十里许香山乡,正白旗营中旧有关帝庙大殿三间,配所数椽,稽之守者云是道光辛巳间创建者也。”由此可见,正白旗关帝庙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
该庙因地势而建,坐北朝南,北高南低,两进院落,分上下两层。整体布局呈倒写的“凸”字形,其建筑沿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极为严谨,均为青砖灰顶房屋,使整个院落显得古朴而典雅。
该庙山门对着正白旗宽街,门前有几棵大槐树和柏树。进入山门为一进院,正面为关帝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殿前有柏树。殿的正中供奉关羽坐像,两旁各有三尊塑像,东侧为关平,西侧为周仓,旁边是马童所牵的赤兔马。东西两侧各建有配殿三间,但开间及进深较小。
正殿北侧紧靠后山墙是观音阁,只有一间,因坐南朝北,俗称倒坐观音庙。
正殿北面为一台阶,正北面为娘娘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里面并排供奉着九位娘娘。左右两侧各有陪祀站像四尊。其中碧霞元君为主神,端坐正中,她被俗称为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祇,故旗人也有供奉。该殿两侧各有耳房三间,但开间和进深也极小。在娘娘殿前的甬道两侧,建有东西配殿各三间,其规模略小于娘娘殿,内供有龙王、药王、城隍、青苗、土地等多尊神像。
历经200余年,健锐营各旗营的大小关帝庙相继消失,唯有正白旗关帝庙因开设学堂而保留下来,今为四王府小学校址。2014年被列入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