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267字,阅读约需4分钟
撰稿 / 苏士仪(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刘军
▲方燕分享在社交平台上的照片。图/许方燕社交账号近日,一条“演示没有双手的女孩如何更换卫生巾”的视频引起网友热议。视频发布者许方燕是一名无手女孩,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更多设计者了解到残障人士的需求,也让更多残疾群体开始被社会看到和重视。
但据海报新闻报道,面对互联网的复杂多样,许方燕也会听到不好的声音。据其表示,“开黄腔啊,质疑你的穿着、打扮,说你吓到小朋友等,总是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的。”虽说许方燕觉得这些话对其来说没有什么影响,但不代表这些话可以从个别网友口中说出来伤人。对这般曲解他人善意的行为,必须予以回击。
从报道看,许方燕在视频中“演示没有双手的女孩如何更换卫生巾”,是为了呼吁社会各界多多关注残障群体的特殊境遇,并尽可能推动这样的境况有所改善。然而,面对这样的场景,一些人却忽视其表达出来的善意和真诚,反而借此开黄腔,将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视作可调侃的内容,这种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相当下作和扭曲。
在网上,有人指责这种开黄腔的做法相当油腻。这当然没错,但还要强调的是,除了油腻之外,这种动辄拿他人痛处开黄腔,并质疑他人穿着打扮的行为,更是缺乏生而为人最为基本的同理心,暴露了个人素养的低下。本质上,个别网友在这个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畸形观念及其衍生出的做法,依旧是一种网络暴力。
对这样的乱象,人们显然不能无动于衷。即便当事人出于各种原因不予理会,但无论是出于对公序良俗的遵从,还是出于平台对塑造网络空间清朗环境的责任,都有必要再次强调这些常识性的内容,以回击那些狭隘的偏见和恶俗的认知。
更要强调的是,现实生活中,任何人的尊严都受到法律法规的明确保护。我国残疾人保障法就明确,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禁止侮辱、侵害残疾人。
因此,无论是平台还是网友都要明晰的是,对这些恶俗言论的回击,是对法律法规相关要求的基本遵循,也是对善意的最好回应。尤其是对一位7岁时因意外截肢,而后又凭借自身毅力“重获新生”的女孩来说,这样充满善意和爱的回应,势必会为其带来些许继续前行的温暖和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纵观许方燕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到她是一位颇有励志色彩的女孩。无论是用脚写字、绣花、穿针、切菜、做饭,还是参加马术比赛获得冠军,都证明了她旺盛的生命力。那些躲在网络背后开黄腔的人,其腌臜的想法与言论对这样一位不幸且努力的人太不公平。
总而言之,让更多人听到许方燕所呼吁的声音之余,对于那些不尊重他人人格的杂音,相关平台也该及时清理引导。如此,方能更好地塑造良好的网络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