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 中青网见习记者 刘胤衡 记者 陈晓)蓝牙耳机在配对时弹窗显示他人注册商标,是否构成商标侵权?这一典型案例出现在4月18日发布的《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刑事审判白皮书(2022-2025)》(以下简称白皮书)中,白皮书以司法大数据全景呈现近三年知识产权刑事审判成果。
针对涉案蓝牙耳机连接设备时弹出他人商标的情形,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对蓝牙耳机产品来源的识别,不仅仅是通过产品包装,设备配对过程中显示的商标信息同样构成识别依据。假冒蓝牙耳机在配对弹窗中显示权利人注册商标的行为已构成商标性使用。闵行区人民法院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被告人倪某某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缓刑一年二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七万元。
发布会现场。闵行区人民法院供图闵行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李国泉表示,三年来闵行区人民法院公正高效审理各类知识产权刑事案件200余件,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审结的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既有公安部挂牌督办案件,又有商标电子化使用等新类型案件。既涉及国际驰名商标,又涉及国内老字号商标。通过案件的审理,有效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秩序,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白皮书显示,三年来闵行区法院审结的案件,呈现金额大、领域广、团伙化的特征,53%案件犯罪金额在25万-100万元,超15%案件破百万;侵权领域从奢侈品、电子消费品到汽车配件,覆盖全产业链;共同犯罪的案件有89件,多通过互联网形成上下游互联。被告人多存在侥幸心理,或将智力成果视为公共资源;多通过技术手段隐蔽完成交易,犯罪线索识别难度加大。
在被告人李某某犯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一案中,闵行区人民法院审理认为,李某某通过非正规渠道购入假冒“蜂花”品牌洗发水并通过网店对外销售,同时购入无标洗发水及“蜂花”标识,雇用工人贴标后销售,法院依法予以数罪并罚,判处李某某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六万元,有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当天,“上海市闵行区知识产权保护调研基地”同步揭牌。闵行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肖凯介绍,闵行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协同保护机制创新,包括完善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协调机制,强化司法行政信息互通,搭建“技术专家库+院校智库”双平台,在园区设立 "李国泉法官工作室"服务站点等。此次11家单位共建调研基地标志着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从 “单点突破” 进一步迈向 “系统协同”,覆盖 “政产学研用” 全链条,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筑牢 “保护盾”。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中夏律师事务所主任张鹏峰表示,白皮书揭示了当前知识产权犯罪态势,闵行区法院在 “知产三合一” 审判机制下,对运营盗版网络小说App、发行盗版游戏、电商售假等新型犯罪实施精准打击,体现了司法创新与技术发展的同频共振,为网络空间治理提供了司法范本。他建议继续强化 “裁判规则输出” 功能,向社会公众明晰知识产权罪与非罪的行为红线,以法治引领构建 “尊重知识、保护创新” 的社会共识。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