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路艳霞)日前,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版权主题活动启动仪式暨京津冀版权协同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记者从论坛获悉,去年北京市文化核心领域收入超过2万亿元,同比增长7.6%,全市作品著作权登记量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
本届论坛围绕“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版权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发布多项成果:国家版权局发布了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版权宣传海报和视频彩铃专区;国家卫健委、国家版权局发布了卫生健康系统软件正版化工作文件;中国版权协会发布了“2024年中国版权十件大事”,并成立微短剧工作委员会维权中心;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推动构建数字音乐版权良好生态行动计划。
此外,北京高院发布了北京法院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版权保护白皮书、京津冀三地高院发布了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北京市出版版权协会则联合重点影视平台企业发布成立“网络影视反盗版联盟”,全面展现近年来版权领域管理与创新工作成绩。
活动现场,中国版权协会与中国电影家协会签订《电影版权保护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与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两项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我国版权工作在数字化转型与专业化服务之路上更进一步。
京津冀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与创新高地,三地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及管理思路,在版权协同工作中实现跨区域共享、深度融合、共同发展,为实现版权强国之路提供了良好范式。
2024年北京市文化核心领域收入超过2万亿元,同比增长7.6%,全市作品著作权登记量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未来,北京将全面提升版权保护能力和服务水平,全力推进版权转化运用,积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推动北京版权工作出亮点、见成效。
为进一步巩固三地协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前瞻性工作规划,论坛期间,三地版权协会共同签署京津冀版权侵权监测平台协同共建合作协议。
论坛现场还设置“京津冀‘十四五’版权工作系列成果展”,全方位展现了三地版权工作在行业保护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三地通过共建共享,不断完善协调机制,深化协同发展,开拓新格局,实现版权领域提质升级。
数字化时代,版权工作面临新的环境与问题。本次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检察履职护航版权产业高质量发展”“版权赋能传统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版权价值评估系统探究与创新实践”等主题进行积极分享与探讨。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田向红指出,北京市检察机关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构建“四位一体”现代化检察数智监督体系,形成“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防护”的版权保护新模式。未来还将持续完善“检察人才库+外智专家库”双引擎机制,构建“业务主导+技术支撑”协同机制,培育专业化版权检察团队。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岑认为,当前版权价值的评估难以得到市场认可,建议通过完善版权评估标准、推动技术赋能、加强各方协同,进一步推动版权价值评估工作新发展。
上一篇:懂得客观面对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