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渐彪 著
宋代有一个丞相叫作张商英,他平时特别喜欢研习书法。他写得龙飞凤舞,别人都认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字。有一次,张商英侄儿去问他这到底写的是什么。谁知张商英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但他不能承认,于是,他干脆对侄子怒喝道:“你怎么不早些来问呢?这么迟才来,你看我都忘记了!”张商英的行为背后,就是我要说的心理学效应——自我服务偏差。
它的内涵就是:人会按照自己的需要调整事情发生的原因,如果一件事做得很好,那就是自己很厉害;如果一件事没做好,那肯定是别人有问题。总之,事情发生的原因会永远服务于自己的需要,核心目的就是让自己心里舒服。
在上面的故事中,张丞相并不是没有方法来缓解自我尴尬:第一种,就是坦率承认这是自己的问题,因为字迹潦草,侄儿才看不懂,这种往自己身上找原因的方式,叫作内部归因;第二种则是把问题发生的原因归到自己之外的客观因素上面,比如,最近手腕受伤导致书写不力,天气变化导致状态起伏等等,这就叫作外部归因。
明白了这两种不同的归因方式之后,你也就逐渐看清楚了自我服务偏差出现的根源。本质上,这就是我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选择内外部归因,从而达到心安理得的目的。
这个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某位同学成绩不甚理想,当他拿到卷子的那一刻起,他的内心就会开始波涛汹涌:为什么这次考试卷子出这么难?很多题我都没时间做,要不然也不能分数这么低;为什么这次考试选在这个时候,我都还没有复习好就开考了,这怎么能看出我的真实水平?这位同学就是彻头彻尾的外部归因。
为此,我们不妨换一种场景:假如这位同学考得非常好,他还会把自己分数高的原因归结于外部吗?他只会美滋滋地在心底赞赏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学习和优秀的考试策略。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天才或者是非常勤奋的学习者,因此能够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至于老师出题如何,考试时间怎么样,统统都不在他的考虑范畴内。
别看这些例子都是我们生活的常态,但是“自我服务偏差”这个心理,是一定会在你需要总结问题时带来极大阻碍的。因为当你习惯于按照自己的舒适点进行归因,那么你就会失去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错过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机会。一味地怨天尤人,只会让自己止步不前。
所以,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避免自我服务偏差的负面影响呢?我给你一个方法,叫作“全面思考”。当你遇到一个问题之后,自己脑海中会自然冒出归因。但是,此时先不要着急下定论,而是进行深度思考:这件事情的发生还会有什么原因呢?只有找出这件事的内外部原因,才能做到全面看待问题。
比如,小鹏觉得自己是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开朗又成绩优秀的男孩子,可在最近一次竞选班长的活动中,却输给了平时在同学眼中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又一般的小汪。事后,小鹏非常不解,他装作满不在乎地告诉自己,是同学们嫉妒他所以才不选他做班长。
但是运用全面思考的方法之后,小鹏发现,小汪虽然不爱说话,但他很有责任心,总是默默地无私帮助班级和老师做很多事情,而且他善于站在其他同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班上的同学都很信赖他。还有最重要的原因,小汪很有组织才能。再想想自己,平时总是贪玩怕麻烦,连同学请教问题都是匆忙应付了事。这样的“个人英雄”,如何能当班长呢?这样思考之后,小鹏茅塞顿开,不仅彻底想开了竞选班长失败之事,也知道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因此,在面对失败时,我们应该多找找自己内部的原因,看看自己怎么改正才能够吸取教训,获得成长;而在面对成功的时候,千万不要过度夸大自己的优点,要冷静下来,客观、全面地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够为下一次的成功蓄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