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王 忱
通讯员 包佳文 郁婷玮
4月15日,位于嘉善县罗星街道的浙江汉工智能工业有限公司(下称“汉工智能”)新厂正式开业。手握80项专利,订单排到明年,董事长刘小玲信心很足——今年产值将增长40%。
作为一家专攻车用NVH零件的企业,成立10年来,汉工智能有过“孤勇向前”,也有过“垂死挣扎”,历经研发沉淀,突破一项项欧美垄断,闯进该领域“国产替代”的前列。“以前是抢滩登陆占山头,现在是纵深推进炸碉堡!”刘小玲说得干脆。
从命悬一线到虎口夺食,汉工智能的逆袭剧本,恰是中国智造突围战的生动注脚。
全场唯一的中国企业
“这么小的企业,是不是来捣糨糊的?”2015年的上汽大众汽车零件招标会上,三家欧美巨头斜眼看着全场唯一的中国企业。刚拿到供应商代码的汉工智能,第一次参会就受到竞争对手明晃晃的质疑。刘小玲并不怯场:“我们拿得出真本事。”
摸不透这位“新来”的对手,三家巨头主动降价共计近5000万元,却依旧没拦住汉工智能一举中标的脚步。外企守了十几年的“铁饭碗”,硬是被这家嘉善小厂打破了。
时间倒回1997年,江西人刘小玲背着一个蛇皮袋只身来到嘉善,入行紧固件制造。“那时我接触到一些欧美汽车零件企业,那种精致、有序的企业文化让我向往,也在心里埋下一粒种子。”刘小玲回忆。
2013年,刘小玲等到了一个机会,当朋友提议做车用NVH零件时,他燃起激情:“要干就干票大的,让中国企业在这个细分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2014年,汉工智能在嘉善罗星街道顺利注册成立,在众多智能制造企业汇聚的归谷智造小镇旁安了家。
要突破垄断,技术和人才是关键。为了“挖人”,刘小玲以高薪和诚意吸引人才,在上海虹桥机场“堵”来了来自广东的工程师邓桂炎。“他专门打‘飞的’来面试,聊完又连夜飞回深圳,但这一面却让他追随汉工智能至今。”刘小玲说得动容。就这样,汉工智能汇聚各方人才,组建了20多人的研发团队,开启闯关之路。
做车用NVH零件,最关键的是要获得主机厂的供应商代码作为“敲门砖”。2014年,汉工智能首次对接上汽大众,审核老师坦言:“从没接过这么小的厂子,但是被你们团队的精气神感动了。”此后半年时间,汉工智能的工程师们针对审核老师提出的各项建议,攻坚克难、逐一改进。
2015年,当供应商代码批下来的那天,刘小玲攥着文件的手直发抖:“这道门槛,总算是让我们跨过来了!”
零下30℃里的“突围”
商战来得比暴风雪更刺骨。
2016年,刚在招标会上扬眉吐气的汉工智能突遭“暗箭”——东北客户集体退单,500万元订单一夜清零。
汉工智能往后追查发现,原来欧美巨头派专员走访东北工厂,谎称汉工智能产品侵犯专利、暗含商业风险,“吓”得几十家客户纷纷退单。
“我们这是动了老外的奶酪了!”刘小玲看着停摆的车间,面色凝重,“但绝对不能关厂子!”春节前夕,刘小玲单枪匹马“杀”向零下30℃的东北。
“王总,我们产品没有问题。”“马总,我就在楼下,专利就在我手上。”……拿着产品,揣着诚意,刘小玲走遍了东北的汽车零配件客户,电话不接、闭门不见都是“家常便饭”,甚至有一次在客户工厂门口从清晨蹲守到天黑。
“刘总您这是何苦?”终于现身的厂长叹道。“咽不下这口气,就为证明咱中国小厂并不输外企!”他甩出一张专利证书,揭开其中误会。
这场“破冰行动”持续了整个寒冬。在刘小玲“穷追不舍”之下,客户们得知其中缘由,订单慢慢恢复,甚至还有不少新客户因听闻这一事件转投汉工智能,汉工智能终于起死回生。
“虽然都是小订单,但这些就是我们初创公司的本钱和希望,一个都不能放过。”经此一战,刘小玲改变策略,不再做一匹张扬的孤狼,而是变成能不断分化繁殖的细胞,深耕二三级供应商,慢慢“浸润”市场。
小零件掀翻“巨无霸”
卡脖子的滋味,刘小玲最懂。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专利”的权威和关键,开始走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品创新研发之路。
“你别看这东西简单,门道可大!”刘小玲拿着一个汽车减压阀说,这个零件被美国企业垄断中国市场整整三十年。“车企都求着买,人家就鼻孔朝天报价。”刘小玲偏要破局,“我知道有国内大企业尝试过失败了,但我们就要争一口气!”
800万元的自动化生产线,专门建造的实验室,专门的研发团队,五年日夜兼程,其中的辛酸只有汉工智能知道。
2022年1月25日,一张从德国传来的大众总部——狼堡大众的BMG认可证书,出现在刘小玲的邮箱,长久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这个产品不仅取得了国内发明专利,也获得了国际发明专利。
刘小玲立刻发了朋友圈:“今天我们成功了,拿到了德国狼堡大众BMG认可!无比荣耀!”
一张专利所带来的“红利”,比刘小玲想象中更多。2022年,因为人员流动不便,美国公司的工程师无法来中国,车企大厂急得“干瞪眼”。
汉工智能“补位”入场,陆续获得上汽大众、一汽大众、通用、蔚来、零跑等主机厂的合作机会。从前“求客户”的场面一下反转,不少大型车企主动上门谈合作,这意味着汉工智能正式突破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对该类零件的垄断地位。
订单不断,汉工智能也计划拓疆。2023年初,罗星街道在走访时得知汉工智能的新厂房需求,当即拍板划出一片地,一并解决各项落地审批工作,2023年12月新厂正式动工开建。“街道支持是我们的底气,也是我们的动力!”刘小玲言语中尽是感谢。
去年,汉工智能正式跨过亿元产值大关;今年,汉工智能1.5亿元的订单已紧握在手。如今300多家客户构成“护城河”,十几款国产替代产品全线出击,汉工智能用创新创造价值,开启小零件突破垄断的狂飙之路。
上一篇:N505班 高珊珊
下一篇:坚定信心铆足干劲向前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