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衡水日报
璐瑶妈妈提到:在当前语文教育趋向模式化、标准化的背景下,写作成为许多学生的“老大难”问题。套路化作文层出不穷,千篇一律的“万能模板”遮蔽了真实的思考与表达。应试导向的训练方式,虽然短期内或许能带来分数的提升,但却在悄然削弱孩子们表达个性、思辨问题和观察生活的能力。
而“大语文”思维的兴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一种有力回应。它不拘泥于教材框架,主张语文能力的综合提升,更强调思维方式、文化积淀与现实连接。将“大语文”理念运用于写作训练,不仅能有效破除套路化的写作僵局,更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大咖素质训练营”的角度出发,提出五个运用“大语文”思维打破写作套路的策略,为学生、家长及教育者提供参考。
策略一:从“读”开始,提升输入质量
写作的根本在于表达,而表达的基础是认知和积累。许多写作套路的形成,正是因为阅读面的狭窄与内容的贫乏。要想写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文章,首先要有丰富的“输入”。
“大语文”强调“博读”与“精读”的结合。在素质训练营中,学生不仅要阅读教材内容,更要广泛涉猎历史、哲学、科技、时评、小说、诗歌等多领域读物。通过多维度的阅读,学生能积累更多素材、培养多角度思维,从而摆脱“记几个例子就能套”的写作模式。
例如,在探讨“责任”这一主题时,读过《史记》中司马迁的坚持,了解当代科学家钟南山的担当,接触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人性抉择,便能在写作中更自然地切换视角,写出有厚度的内容。
策略二:打破“万能开头结尾”的迷思
坊间流传的“满分作文模板”常常包含所谓的“万能开头”“万能结尾”——或是引用经典名言,或是排比感言,表面看似文采飞扬,实则千人一面,缺乏真情实感。
“大语文”思维注重语言的个性化与语境的贴合。在训练营中,我们倡导学生学会“因文设句”,即根据文章的主题、情境、情感走向来自然展开首尾,而非机械地套用模板。
比如写“成长”的作文,与其泛泛而谈“成长如花香”之类的比喻,不如讲一个自己的真实经历:某次独自搭车、一次考试失利、一次勇敢发言,哪怕细节简单,但只要真诚动人,就能打动读者,远胜空洞华丽的“辞藻堆砌”。
策略三:从“问题意识”出发,提升文章深度
套路作文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思维单一、立意表层。而“大语文”所倡导的,是在写作中体现“问题意识”——也就是在叙述中展示思考、在表达中提出观点。
在大咖训练营中,我们强调“从问题中找角度”。例如面对“网络与生活”的话题,不必再写“网络既有利也有弊”这种老套套路,而是可以聚焦一个具体问题,如“青少年是否应该限制使用短视频?”、“网络暴力该如何监管?”——通过聚焦问题,展开深度论述,文章自然更具说服力。
这种训练方式,不仅能培养逻辑思维和议论文写作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独立判断。
策略四:练“写实能力”,激发表达真实感
当前许多学生写作中的最大“套路”,其实是“虚”。情节虚、情感虚、人物虚,导致文章“空有形式、无有内容”。
而“大语文”的训练强调写作与生活的连接。大咖训练营中,我们鼓励学生写“身边的故事”——观察家人言行、记录校园生活、反思一次争执、描写一场暴雨……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正是最容易引发共鸣的写作素材。
写实能力的培养,能极大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与感染力。相比起空洞地写“诚信是美德”,不如讲述一次你为朋友背锅却坚持不解释的经历,来得更打动人心。
策略五:重构语言感,脱离“生搬硬套”
很多学生写作中爱用“高级词汇”“复杂句式”来彰显“文采”,但结果常常用得不当,反而让文章生硬做作。这是典型的“语言套路化”。
“大语文”思维关注“语言感”的培养,即对语言节奏、逻辑、语义的整体把握。在训练营中,我们通过模仿写作、语感训练、对话创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语言的“耳朵”和“舌头”——让语言在心中响起来、嘴里说出来,而不是在纸上“凑出来”。
例如,同样一句话:“我很难过。”在真实表达中可以是“我看着那张试卷,眼眶发烫。”、“操场上那么多人,我却一个人站着。”语言不一定要华丽,但要能承载情绪和情境。
璐瑶妈妈说:写作,不只是为了高分,更是为了自我表达
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写作正在被重新定义。它不再是对套路的熟练模仿,而应成为个性思考的舞台,是少年人观察世界、表达立场、触摸内心的过程。
“大语文”思维的引入,不是抛弃应试,而是赋予写作更多现实意义和人文价值。在大咖素质训练营中,我们希望帮助每一位学生摆脱写作套路,重新找回文字的温度与力量。
写作,原本就应该是一场真实而自由的心灵之旅。愿每一个孩子都能用自己的语言,书写属于自己的世界。
上一篇:临港新片区:为女性创业者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