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连日来,在王益区的大街小巷,处处都能发现“小分类”背后蕴含着的“大智慧”,垃圾分类正悄然为市民生活带来诸多崭新变化。
“小宣教”积蓄“大能量”
2023年2月底,川口社区建成了全市首个社区垃圾分类宣教室,并于当年3月份正式投入使用。这个特别的宣教室,犹如一个垃圾分类知识的宝库,市民们可以免费在这里学习和体验垃圾分类的独特乐趣。
“日常生活中的垃圾,是如何从不起眼的小角落出发,经过细致的分类处理,最终走向无害化的完整旅程……”近日,在一次宣教活动中,川口社区党委书记李菊样生动地介绍道。她通过精彩的演示和有趣的互动环节,让原本略显枯燥的垃圾分类知识,在孩子们眼中变得鲜活而有趣。
李菊样带领辖区的孩子们漫步于知识科普长廊,短短一节课的时间,便让孩子们对垃圾分类知识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他们一同探寻知识的宝库,感受着垃圾分类的魅力。
“自从孩子参观了这个垃圾分类‘小课堂’后,不仅学到了许多垃圾分类的知识,还能参与趣味游戏,玩得开心极了。对于家长来说,这里也不失为一个遛娃的好去处。”市民王女士满脸笑容地说道。
“我学到了垃圾分类正确的投放方法,有害垃圾需要经过特殊的处理才能减少污染,可回收垃圾可以变废为宝重复利用。爷爷奶奶可能不太懂垃圾分类,我们回家后一定向长辈宣传。”小学生李小强开心地分享着自己的收获。
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互动环节和亲身体验中,不断深化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与热情在他们心中悄然萌发。这种集科技感、互动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宣教方式,让垃圾分类知识真正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小收集”牵动“大民生”
“有了这个房子,垃圾分类工作确实比以前好做很多。”在梅苑小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收集房前,保洁员郭同发熟练地将垃圾分类正确投放到房内蓝色、绿色、红色、灰色四色垃圾投放口中,边操作边耐心地向周围的居民讲解着:“食品残渣、果皮、菜叶是厨余垃圾,饮料瓶是可回收物,要分门别类投放……”
这样完善的垃圾分类设施,有效提高了垃圾分类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也避免了垃圾产生恶臭,为小区环境带来了显著改善。
“远远望去,垃圾房干净漂亮,很显眼,老远就能看见,幸福感满满的。”这是居民对于小区内垃圾分类房发自内心的认可。
这个垃圾分类收集房外观设计简约精美,它不仅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垃圾处理服务的设施,更是天然的垃圾分类宣传阵地。它能够及时有效地指导帮助居民准确投放生活垃圾,进而扩大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分类原则的知晓率。
“小中站”推动“大文明”
每天上午10时许,在七一路街道人口文化苑广场生活垃圾中转站,一辆辆摆臂垃圾车有序进入压缩转运站。随着垃圾被倒入压缩垃圾箱中,喷雾、除臭设置迅速启动,有效减少了垃圾异味。同时,加大清洗保洁力度,使得生活垃圾中转站的颜值和品质都得到了双提升。
压缩站自动化程度很高,只需人工轻轻操作按键,原本松散的垃圾便被迅速压缩打包,然后进入钩臂垃圾箱,再由钩臂垃圾车转运至下一环节进行无害化处理。
“通过垃圾中转站垃圾清运,可以有效降低垃圾运费、减少垃圾滞留停站时间,减少垃圾运输过程中的污染,高效完成垃圾转运任务,进一步提高王益区的垃圾转运效率和垃圾收运处理能力,为群众打造宜居生活环境。”该垃圾中转站负责人陈振军介绍说。
垃圾站虽小,但对群众的影响却不小。垃圾转运效率的提高和垃圾堆积的减少,特别是在大型活动、节假日以及突发应急等特殊情况下,能有效保障垃圾有序转运,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进一步改善了城市卫生环境。
目前,王益区共有13座生活垃圾中转站,其中建成区4座,农村9座。2024年9月,对建成区的4座垃圾中转站进行了改造升级。改造后的转运站,外观优美、内饰整洁、功能齐全,成为城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垃圾分类开头难,养成习惯成自然。据了解,目前,我市已经出台《铜川市2025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根据《方案》,王益区将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强化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管理,带动群众自觉成为垃圾分类的拥护者、参与者、践行者、推动者,让更多人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来,共同推动王益区垃圾分类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