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海霞 孙吉正 北京报道
“AI在教育方面的优势之一,是对很多存量的教育资源进行了一个优质的转化。以前我国的文化教育建立在存量内容的基础上,比如有大量的书籍和资料。AI的出现为这些存量内容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曾昕在“AI赋能教育:探索转型升级与应用实践的新路径”研讨会上如此表示。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中国经营报社与天立国际主办,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协办。会上,曾昕结合自身的研究和AI发展的趋势分享了自己对AI教育的见解。
在AI赋能教育方面,她举例说,有些经典名著的改编版本,对10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可能内容有点深,但初中阶段的学生可能会觉得有点儿童化。有了AI之后,就可以针对个体的需求形成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以及不同兴趣爱好的多个版本,每个人都能有量身定制的活化的资料库。
曾昕指出,在美学教育方面,可以看到更多AI对教育的赋能。“比如在敦煌莫高窟,由于人很多,光线很暗,距离也很远,远观壁画时失真度很高。但是AI可以把这种远方的艺术搬到身边,让更多的孩子置身其中。AI让更多的存量文化或者经典文化跟流行文化有了更好的结合。”
她进一步表示,现在有很多青少年进行各种沉浸式艺术的打卡,利用各种软件进行艺术合成。当下,国家正在大力提倡“两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相信在AI的助力下可以更好地让传统文化落地,让经典文化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
在研讨会上,曾昕还提到,社会化是教育中特别重要的板块。
“如今,孩子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其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网络中完成的。学界内也曾多次讨论过,当下现实生活跟虚拟生活已经是深度融合的状态。但在教育中,线上的社会化和线下的社会化这两套教育体系依然是分开的。我认为,好的AI教育不仅要出现在知识领域,也要在线上、线下对于教学模式和青少年社会化模式提供很好的互补。
她举例说,有了AI之后,孩子们可以提前感受不同的场景,感受虚拟的创业、辩论、法庭,可以帮助他们在很年少的时候更好地了解和进入社会,让虚拟社会化为现实社会化来服务,而不是造成线上线下两个世界的割裂。
在AI推进教育个性化方面,她强调,AI打破了“一刀切”的教育模式,有了AI之后,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进度和学习的风格,定制个性化教育体系,让每个人在AI的陪伴下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节奏。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定制”在以前是一种顶端、小众的服务。但如今定制是一种普通和大众化的东西,教育也在往定制和普及的路上走。
谈及教育的公平化,曾昕指出,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差异,AI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
“比如,之前有一个实验是翻转课堂,名师录课程,学生在家看,以此实现高质量教学在一些偏远地区的普及,这对于很多教育资源不足地区的孩子是一种福音。有了翻转课堂之后,老师主要负责的不是讲知识,而是解答疑问。这就可以给一些偏远地区的少年更多向上生长的可能,为更多有求知欲的孩子带去希望。”曾昕表示。
据她介绍,现在很多AI教育已经进入到了学校,实现了全面的覆盖,有辅导资料、同步习题,还可以动态调整难度等。
曾昕表示:“AI教育已经走向体系化,走向完善。但AI教育和传统教育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不管是AI+,还是+AI,其实都是锦上添花,会让现有的教育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未来的教育可能是老师提供更加个性化、情感化和人性化的支持,AI则负责知识搬运、知识重复或者精准匹配的工作。”
(编辑:于海霞 审核:孙吉正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