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严 涵 通讯员 陈秋燕 摄影记者 王 蓉 赵颖硕
时维四月,柳风拂岸,暖阳灼灼,在秀洲区王江泾镇莲泗荡风景区,人潮涌动,热度胜于温度。
昨天上午,“流淌着的运河民俗”——2025江南网船会以“古韵新声”之姿在此启幕,江浙沪数万民众循着运河文脉踏春而来,共同续写运河儿女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从踏白船的竞逐风采到社团串堂的锣鼓喧天,从非遗市集的匠心独运到“祈庙”趣游盛会的妙趣横生,网船会这项延续数百年的水上盛会再度焕新“出圈”,以其蓬勃的生命力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范本。
万人再聚“水上盛会”
网船会是江浙沪一带渔民自发组织的民间民俗活动,并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流淌着的运河文化样本,诞生于浙北古镇王江泾的网船会是江南地区独特的“渔民狂欢节”,将传承百年的繁华长卷活色生香地铺陈在市民游客面前。
昨天上午8时,莲泗荡风景区入口处已停满了来自江浙沪一带的车。景区里人潮涌动,目之所及皆是鳞次栉比的旗杆、鲜艳醒目的彩旗,浩荡的社团串堂以及高杆船、舞猛龙、舞醒狮、打花鼓、踏白船等各种表演数不胜数,再现“原汁原味”的民俗。
来自嘉善的“老渔民”徐明强虽然“上岸”多年,但参加江南网船会已经成了习惯。“我每年都会来参加,网船会作为传统民俗活动,是我们嘉兴人的骄傲,这场盛会我期待了好久!”身处这场汇聚万人的春日盛会,徐明强心潮澎湃。
网船会上,一面面猎猎作响的旗幡就是十里八乡民间社团的标志,各班口拥有各具特色的民俗“绝活”。
“太湖流域一带的60余个网船会民间社团、百余艘渔船重聚莲泗荡,把独特的民俗表演呈现给八方来客。”作为网船会嘉兴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网船会的盛景一直定格在56岁的张文忠心中。据张文忠回忆,2009年首届江南网船会简单却轰动,“数万游客摩肩接踵,大家都是挤在一起观看表演。”
如今,一年一度的网船会俨然成为王江泾镇独特的人文风景,每年吸引市民游客超10万人次。张文忠感慨:“社团老辈人驾船赶来,年轻人举着手机、相机记录,传统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生活中的活水。”
在跨界融合中焕新
网船会的魅力,远不止一日的民俗狂欢。
昨天,活动现场引人驻足的还有“运河边的守艺人”非遗市集,20余个嘉兴运河非遗摊位在刘王庙区域次第排开。
穿过庙门,一场“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互动正在上演:水乡渔妇挎着竹篮,运河船夫手持船桨讲述运河故事,荷花卖货郎热情叫卖,江南服饰租赁店老板热情邀请游客换上改良汉服,四个NPC打卡点串联起“祈庙”趣游路线,游客在集章互动中,不知不觉走进了运河人家的日常。
王江泾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将非遗元素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的设计,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民俗从“仪式”变为“故事”。
2025江南网船会主题文化系列活动拥有一系列丰富的子活动。
第二届“长虹杯”大运河系列赛将于4月12日启幕,足球、羽毛球赛事将在运河畔的绿茵场展开,“走运”、骑行活动沿着千年古堤延伸。更值得关注的是持续至年底的第二届“长虹杯”运河风情摄影大赛。长效化的文化输出,将短期的节庆流量转化为持久的文化吸引力。
此外,春季文旅消费券的发放,激荡起当地景区餐饮、酒店住宿的消费活力;“趣享春野”风筝季、“追风拾野”露营季等活动,将网船会的文化符号融入全域旅游。
“我们不仅要让游客‘走进来’,更要让网船会这一非遗瑰宝‘走出去’。”王江泾镇相关负责人的话语中,透露着对网船会IP的深层规划,这种以节庆为核、产业为翼、体验为魂的模式,正构建起“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良性生态。
讲好更多“运河故事”
流淌千年的运河,悠悠穿越王江泾镇,船橹摇曳,欸乃声声。在岁月的轻吟浅唱中,浓郁醇厚的运河文化于此间沉淀。
近年来,王江泾镇形成了以“江南网船会”为代表的四季畅游品牌,以开森部落、喜马拉雅陶仓理想村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业态,以“长虹杯”系列赛为代表的运动体验赛事。2024年,嘉兴运河文化省级旅游度假区完成投资1.6亿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6亿元,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运河文旅已成为王江泾优环境、聚人气、增活力的产业发展新动能。
凭借网船会这一“流量担当”,今后王江泾如何讲好“运河故事”?
展望未来,王江泾将一如既往保护、传承、利用好网船会民俗,加快推进游客服务中心、琵琶岛、陶湖湿地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以网船会为文化核心,构建集观演体验、文创消费、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全链条文旅场景。
昨天,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布了包括王江泾“长虹映月 水脉千年”骑行线路在内的9条“心游嘉兴·骑遇江南”骑行精品线,形成全市文旅资源联动,不仅将嘉兴的湖光山色、人文胜迹、特色美食和民俗风情串联起来,也让更多骑行爱好者知晓王江泾的网船会文化魅力。
站在莲泗荡的长堤上远眺,百舸争流的盛景跃入眼帘。此时,网船会非遗活化的脉络,恰似运河灵动的水波,与运河所蕴含的“包容、流动”精神相融相生。
上一篇:消逝的井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