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蔡舒安
不负春光,自然开野。每年清明,人们在寄托哀思、慎终追远时,还会趁着春光踏青出游,满眼皆春意,心中尽思绪。
今年的清明假期,嘉兴植物园毫无疑问成了顶流。4月3日下午“春之YUN”自然艺术季活动启动,至昨天,在3天半的时间里,超15万人次走进这个城市绿肺,感受春韵之美、文化之味。
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并非偶然。去年初以来,全新开园的嘉兴植物园一直保持着超高人气,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这场“人潮与春潮”狂欢的背后,是什么吸引了他们,又是什么让他们“来了又来”?
“来了又来”,是人和园的同频共振。提到公园,人们马上会想到花草树木、健身设施。嘉兴植物园还不断完善,实现了从“赏绿”到“享绿”的进阶,从单一生态空间到文化、科普等多功能空间的升级,从“单一绿意”到“多元体验”的完美转身。
在自然环境中感受绿意,如今已不再是城市生活的“奢侈品”。 在草地上露营、放风筝、携宠,抑或是遛娃、发呆、晒太阳,人们用最原始、最简单的方式就能拥抱大自然、放松身心。
这些需求,嘉兴植物园恰好能够一站式满足。
而伴随着春意来袭的“春之YUN”自然艺术季活动,用100多个创意摊位实现锦上添花,有去年的老朋友,也有首次加入的新面孔。不同于别的市集,在嘉兴植物园,你能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匠人制作的手作产品,才华横溢的音乐人登台献艺,还有融入植物园氛围的艺术展览、自然教育、手作体验、音乐表演、互动疗愈、户外探索等一系列活动。自然景观、文化体验和休闲空间在这里得到完美结合,满足了市民和游客的“自然需求”“健康期望”。
既契合年轻一代对“打卡经济”的需求,也符合中老年群体“赶赶时髦”的想法。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在嘉兴植物园收获超出预期的新体验,留下属于自己的春日限定。文化艺术与自然环境的深度交融,催生了“来了又来”的吸引力。
“来了又来”,是城和园的互相成就。公共空间的人潮涌动是城市活力的印证,也是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去年,嘉兴植物园全新开园仅3天,游园人次就超过16万。
今年,当热闹的景象再次重演,市建设局园林市政管理服务中心和公安、执法、交通等部门协同作战,从出行到入园,提前准备好了“保姆级”服务,优化缓解了停车难题。在市行政中心南广场、嘉兴国际会展中心和嘉兴大剧院3个点位安排免费接驳车,让有车一族“无忧”停车和入园;交警部门做好道路临时管制工作,让市民和游客能够顺畅入园;8条公交线路直达植物园,门口还划定了共享单车(电动车)和公共自行车区域……用各种方式满足出行需求。
上午有市集、下午有乐队,但无论你在哪一个时刻来到植物园,这里都是整洁干净的。园内,50余名志愿者全天候陪伴,游览引导、维持秩序、打扫清理。园外,交警、执法等部门工作人员坚守岗位,保驾护航;引导标识、出行示意图一目了然;市新闻传媒中心通过读嘉App、广播等媒体矩阵,滚动发布交通信息,提倡大家绿色出行,有序入园;相关部门动态关注共享单车数量并及时调整,只为让市民和游客“丝滑”入园……高效的管理,成了“来了又来”最坚实的保障。
“来了又来”,是城和人的双向奔赴。流量只是外衣,实力才是内核。很多嘉兴人选择留“嘉”过节,周边城市游客汇聚而来,归根结底,这是一座城市“全城开花、遍地是景、处处可赏”散发的吸引力。
南湖区湘家荡用复古小火车、千亩油菜花海、木绣球长廊等承包春日浪漫;秀洲区蓬莱公园的9万株郁金香引来一批“长枪短炮”;平湖市的钟溪樱花文旅季盛况空前,超25万人次前来赏玩;桐乡市新世纪公园风筝大赛,为春日天空送上限定美景……
在嘉兴这座公园城市里,不只是植物园,中小型公园、社区绿地、口袋公园都准备了热烈灿烂的“繁花派对”,将“春之YUN”自然艺术季活动拉长至整个四月。在这些点位,“赏花经济”“春日经济”等各类“公园+”新业态,让城市焕发勃勃生机。每一处公园不仅是“流量入口”,还是发现美、分享美的城市生活坐标,更是带动消费升级的新场景,这也许就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最佳写照。
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并不是公园与城市的简单相加。透过嘉兴植物园的人气爆棚,我们可以看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理念正深入人心,并不断向城市治理各个领域渗透。以“春之YUN”自然艺术季活动为契机,更多具备条件的公园绿地正在向市民和游客敞开怀抱,打造城市生活休闲新环境,培育公园消费新场景。嘉兴正在努力实现公园与城市空间的无界融合,深度赋能“着眼长三角、聚合大嘉兴、建强主城区,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
上一篇:梦见喜欢的人和别人生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