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 颖
在算法推荐与流量为王的时代,我们正见证着一场城市空间的奇妙蜕变——那些曾经被年轻人视为“中老年人专属场所”的菜场、花鸟市场、古玩街、批发市场,如今正以全新姿态闯入社交媒体的打卡榜单。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南京夫子庙花鸟市场、苏州葑门横街……这些传统空间突破代际壁垒,成为新晋网红,其背后折射的,是当代年轻人对“附近”的重新发现,对真实生活的深情回望。
传统市场走红社交平台,首先源于其提供的“感官治愈”体验。在高度数字化的生活中,年轻人渴望挣脱虚拟世界的悬浮感。菜场的新鲜蔬果、花鸟市场的花香鸟鸣、批发市场的吆喝砍价,传递了独属于城市的烟火气,也击中了都市人渴望“真实触感”的心理,提供了算法世界无法复制的“在地性体验”。
更深层看,这场“菜市场文艺复兴”折射出“Z世代”的价值转向。当“内卷”在网络世界甚嚣尘上,传统市场的慢节奏生活哲学自然涌现,其本质上是对效率至上的温柔反抗。社会学家项飙提出的“附近的消失”现象,正在这些打卡行为中得到反向修正——年轻人们通过镜头重新建构起与物理空间的亲密关系。
然而,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要让这些老片区避免成为昙花一现的“拍照背景板”,需要更深刻的空间重构。南京南湖片区在改造中让新旧共存,使这里成为“80年代怀旧风”拍照胜地;杭州鼓楼夜市则通过古风演出与互动游戏,展现杭州的市井文化与历史记忆。这些创新通过符号建构与沉浸式互动,试图以代际对话实现文化传承。
从长远看,维持这类空间的活力需要建立“社区共生”机制,既要满足游客的游览需求,又要保障在地居民的生活惯性,真正实现主客共享。这种微妙的平衡,才是避免空间“盆景化”的关键。
城市中一些传统场所的网红化转型,本质上是一场城市文化的自我更新。当年轻人根据攻略走进菜场,他们寻找的不只是出片的背景,更是一种被现代生活稀释的人情味与踏实感。要让这股热潮不止于打卡,就需要在创新中守住这些空间的灵魂——那种让匆忙都市人能够停下脚步,感受“一蔬一饭皆有情”的生活本真。毕竟,真正的城市更新,从来不是推倒重建,而是让传统在现代土壤里开出新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