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成群结队的黑颈鹤在拉萨河嬉戏、觅食。益西丹增摄/光明图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暖瞬间】
大雪夹杂着雨水急刷刷地落,雪雾间,卡拉山头白得更厚实,澎波河谷的草甸又黄了几度。
又一大群黑颈鹤飞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附近的湿地。吃过午饭,雪过天晴,旦增带上投喂用的小麦粒,跨上摩托车,直奔卡孜水库区域。旦增是林周县春堆乡卡东村村民,2015年被县林业局聘为巡护员。巡护、投喂、救助……每年10月底到次年3月是黑颈鹤的越冬季,也是他最忙碌的时候。
巡护路线多是土路,泥泞的道路颠簸难行,骑摩托车转上一圈要四五个小时。终于到了一处视野开阔的农田边,旦增停下车,扛起袋子往田里走,边走边撒小麦粒。
守护野生鸟禽近10年,他积累起不少投喂经验和技巧。“离黑颈鹤不能太近,一两百米之外吧。它们其实能看到,所以等我们走了,才会过来吃。”旦增补上一句,“关键,是要随时随地站在黑颈鹤的角度看问题。”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是唯一能在高原生存和繁衍的鹤类,素有“高原仙子”之称。被称为“拉萨粮仓”的林周县,位于拉萨河上游及澎波河流域,平均海拔约4200米。附近,虎头山水库两面夹山,周边大片田野,是黑颈鹤觅食、夜栖的绝佳场所。2003年,林周县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今年我巡护的这片,估计有700到800只驻留。”正说着,旦增接了个电话——有受伤的黑颈鹤亟待救助。旦增二话没说,骑上摩托车飞驰而去。
现场,一只腿部受伤的幼鹤卧在地上,不远处的田埂间,两只体型稍大的黑颈鹤焦急地逡巡、鸣叫着。“受伤的是孩子,稍小一点的是妈妈,另外一只是爸爸。”旦增说,3只黑颈鹤在一起,一般是一家子。
清洁伤口,将消炎药碾成粉末拌上酥油,敷药包扎……旦增一通利落地操作,幼鹤扑扇了几下翅膀,半飞半跳;再次飞起,一家三口很快便消失在耀眼的晚霞中……
夕阳下,鹤舞高原的金色图景,定格在旦增的眼眸中,也定格在念青唐古拉山的岁月里。
(本报记者 傅强 尕玛多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