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余莉
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认真阅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智慧,发挥古镜今鉴作用,对于彻底解决“四风”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政治清明,首先必须摒除“四患”
古人治国,懂得防微杜渐。《群书治要·申鉴》中讲到要使国家政治清明,首先必须摒除“四患”:“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只要有这四种祸患存在,就很难推行善政。
“一曰伪”。“伪”的正面就是“诚”。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可见,唯有真诚才能感动人心、凝聚人心,虚伪之人不重视实质,徒具外表和形式,不仅不能感动人,还会失去人心。
“二曰私”。私的对面是公。古人读书工作很勤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却没有感觉到压力,因为他们襟怀天下,心系苍生,而现在人却总感觉压力重重,原因之一就是为“公”还是为“私”的境界不同。人如果常常想到自己的私利,并因此而尔虞我诈、斤斤计较,就会患得患失。
“三曰放”。放即放纵,一旦人放纵欲望,沉溺于感官的享乐,孝敬、忠诚就会被抛之脑后,更无恩义、情义、道义可言。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如果放纵欲望,心思必然不会集中于治国之上。而且一旦他的欲望、嗜好显露,还容易被居心不良的人所挟制。
“四曰奢”。古人对奢靡之害非常重视,强调“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个人即使荣华富贵了,也要保持俭约的生活方式。因为生活简单容易满足,可以保持心地清净,人到无求品自高。
“四患”与“四风”
从根本上看,这“四患”与今天的“四风”有对应之处:形式主义就是虚伪、不真诚,因为虚伪才会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自私自利的集中体现,升官是为了发财、摆阔、耀武扬威,不是为了服务人民,而是让人民服务于我;享乐主义就是放纵自己的欲望,享受人生;奢靡之风就是奢侈浪费。可见,四风问题自古有之,并且危害深远。在这方面,古人具有深刻认识。
“伪乱俗”。虚伪、搞形式主义就会扰乱社会风气。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比如,一些人工作不是发自内心尽本分,而是为了赚钱应付,如果扩散开来,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变得见利忘义,乃至于假冒伪劣充斥,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
“私坏法”。自私就会破坏法令纲纪。执法者必须公正,才能够贯彻法律。如果有私心,和自己关系好的人统统不需要遵守法纪,那么社会就有失正义,法令秩序也会被破坏。《史记·循吏列传》记载:在春秋时期,李离是晋文公手下的法官,因为误听证词而杀了人,于是他把自己拘禁起来,以死谢罪,而且他不接受赦免,以剑自刎而死。由此可见,秉公执法的人,首先要以法律约束自己,尤其是职位愈高,所承担的责任就愈重,也就愈应该公正无私,率先垂范。
“放越轨”。放纵享乐就会助长越轨的行为。古人把礼比作防洪的堤坝,认为堤坝无用而把它废弃,必然导致洪水泛滥,伤害的人一定会很多;认为旧的礼制无用而把它废弃,一定会导致人欲横流。古人制礼作乐的目的都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因为人一旦放纵欲望,就像洪水一样,很难控制。现代社会出现放纵欲望、享乐颓废等现象很难扭转,原因就是忽视了礼教防微杜渐、保护人的清净心不受污染的高度智慧。
“奢败制”。奢侈就会败坏礼法制度。《孟子》中说:“爵一,齿一,德一”,即尊敬有爵位的领导,尊敬年长之人,尊敬有德之人,这是倡导一种尊贤、敬老、重德的风气。在礼制之下,“其民虽有余财侈物,而无礼义功德,则无所用其余财物”。一个人即使有多余的钱财,但如果不讲礼义,没有对国家建功立业,没有德行,也就没有办法使用多余的财物。而且“贱财利则不争,不争则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这都是从制度的设计上培养起人们的向善好德之心。所以古人治理社会考虑得很深远,所有的制度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尊重有德之人,形成向善的社会风气。
“四者不除,则政无由行矣。”这四者不除,没有办法实现良好的治理。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患”不除,身无以修;“四风”不反,国无以治
“俗乱则道荒,虽天地不能保其性矣”。社会风气混乱了,道德就沦丧,道德一沦丧,即使天地也不能保全人的本性。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的特点就是“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人如果经常接触自然、亲近自然,就能够体会到天地无私、容载万物的这种心胸,自己的心胸也会开阔。但如果人“情令智迷,利令智昏”,心地无法和天地万物交感,不能感受到天地无私的胸怀,天地也不能保其性。
“法坏则世倾,虽人主不得守其度矣”。礼法制度被破坏了,整个社会处于无序的状态,即使是在上位的君主,也很难坚持守护这些礼法法度。因为社会积弊已久,要扭转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如现在虽然国家倡导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误解已久,一些人一谈到传统文化就把它与封建的、专制的、落后的、过时的糟粕联系在一起,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已经形成,要扭转过来谈何容易?
“轨越则礼亡,虽圣人不得全其行矣”。常规被超越了,礼义教化也会消亡,纵使圣人来了,也很难维护正道。“制败则欲肆,虽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没有礼法制度的约束,欲望就会横行而无所顾忌,虽然国家土地辽阔,物产丰饶,也没有办法满足人们不断膨胀的欲望。如果地球上的国家都像美国人那样奢侈浪费地生活,恐怕再有两个地球都不够。
所以,“四患”不除,身无以修;“四风”不反,国无以治。《群书治要·申鉴》中的这段话,把“四患”的危害讲得淋漓尽致,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反四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长期性很有启发。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
背景阅读
先屏四患 乃崇五政
《申鉴》是中国东汉末思想家荀悦的政治、哲学论著。其在《政体》篇中指出:致治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四者不除,则政无由行矣。俗乱则道荒,虽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坏则世倾,虽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轨越则礼亡,虽圣人不得全其行矣;制败则欲肆,虽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是谓四患。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
下一篇:3.1万人登记报名遗体捐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