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微生物可以实现固碳,但郭红光指出,其转化效率受环境条件,如温度、压力、pH值等因素的影响,自然状态下通常效率较低。例如,地下二氧化碳矿化封存通常需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时间。为此,人工干预能够显著提高二氧化碳生物转化速率。
郭红光介绍,目前加速转化的生物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生物刺激和生物强化。生物刺激主要从电子供应和传递角度考虑,通过添加营养物质、催化物质、施加电场等方式提高生化反应速率。生物强化是从菌群活性方面入手,通过扩大菌群来源、本源菌与外源菌相结合、富集培育与纯菌复配相结合、基因工程改造等方式提高菌群的耐受性和转化能力。
除了要提高二氧化碳生物转化速率,地质封存过程中面临的二氧化碳迁移泄漏风险也需解决。
李治刚强调,通过微生物矿化固定二氧化碳、限制二氧化碳逃逸相关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原位矿化机理及其影响机制、微生物矿化提速技术方法及相关工艺参数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
在郭红光看来,二氧化碳生物转化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二氧化碳的捕获封存、转化固定以及资源化利用,探索低成本的二氧化碳生物转化技术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当前,二氧化碳生物甲烷化、液化、矿化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仅开展了初步示范应用。”冯骁介绍,目前科学家已经对二氧化碳生物转化机理有了较好理解,但CCUS背景下,地下储层环境对生物转化的影响及调控理论技术还未明晰。建立健全二氧化碳地下原位生物转化理论,开发生物转化与增速技术体系是未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郭红光表示,尽管基于CCUS的二氧化碳生物转化还面临许多挑战,但这一领域正在迅速发展,其主要推动力在于该技术所展现的广阔应用前景。
“随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地质封存中的二氧化碳生物转化技术将在未来实现产业化应用,为‘双碳’目标的达成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郭红光说。
据《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