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2024 YR4最终真要投入地球的怀抱,又当如何?当前,人类所掌握的科技手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主动防御方案,最有把握做的还是地面疏散。这颗小行星留给人类的时间相当充裕,在提前7年多预知风险的情况下,安全疏散应该做得到。
面对这颗都灵指数为3级的小行星,联合国同时启动了国际小行星预警网(IAWN)和空间任务规划咨询组(SMPAG)的撞击响应机制。前者的目标是协调全球资源对小行星开展不间断联合观测,共同分析评判最新观测数据;后者的职能是在发现高危小行星之后,决定人类应当如何应对。自2017年以来,这是两个组织首次启动真实的小行星撞击应对工作,我国是这两个组织的成员。
此前,人类已经实证了主动防御的可行性:2022年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使用一枚撞击器成功击中目标“孪小星”,使其围绕同伴“孪大星”的运行周期缩短了32分钟。莫要小瞧这32分钟,要知道地球走完自己的一个身长也只需要7分钟左右,如果一颗小行星瞄准地球扑过来,却被外力“推一把”,从而加快或延迟了7分钟,或者“四两拨千斤”地带偏轨道,那它自然就撞不着地球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待到2032年,人类将具备更强的防御能力。
在人类文明与宇宙的漫长博弈中,小行星撞击始终是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全球科学家正以“行星防御”为纽带展开协作,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共同行动,是尖端科技的竞技场,更是文明存续的守护线。
2022年4月,中国国家航天局表示,我国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近年来,我国在小行星防御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正在酝酿开展一些工程任务,建设一些望远镜。2024年9月,在第二届深空探测国际会议上,我国发布了“伴飞-动能撞击-伴飞”模式的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大家最近或许已注意到,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还设置了“行星防御岗”,实施近地小行星的监测预警研究。这些进展并不是为了眼前这颗新发现的危险小行星量身定制的,而是为了帮助地球在宇宙中实现更通用、更普遍的“长治久安”。
未来,我国不仅要全面加强设备配置和性能,提升业务化运行的模型算法能力,还将培养专职从事小行星防御的人才队伍,为保卫地球家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