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森
近日,北京天星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星医疗”)更新了招股书。新版招股书显示,公司募资额由10.9亿元缩减至8.8亿元,原拟募资投入1.33亿元的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取消,募资补流资金由3亿元减少至2.2亿元。
核心产品毛利率下滑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运动医学医疗器械的领先企业,天星医疗多年来专注相关领域的创新研发,从事运动医学植入物、有源设备及耗材,以及手术工具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提供运动医学的整体临床解决方案。
其中运动医学植入物作为公司营收的主要支柱,在 2021 年- 2023 年以及 2024 年前三季度,收入分别达到 0.58 亿元、1.18 亿元、1.89 亿元、1.69 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 80.00%、79.80%、78.20%、75.81%。然而,这看似稳定的收入结构背后,却面临着核心产品毛利率下滑的挑战。
2023 年,运动医学产品被纳入集采范围。2023 年 9 月 14 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印发《国家组织人工晶体类及运动医学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公告(第 1 号)》,正式拉开了这场变革的序幕。同年 12 月 13 日,中选结果公布,天星医疗的植入物产品,包括聚醚醚酮带线锚钉、可吸收带线锚钉、带袢钛板和半月板缝合系统等,全部被纳入集采。
以本次带量采购产品最高有效申报价格作为集采前终端价格测算,天星医疗中标产品终端价格较带量采购前普遍下降 60% 左右。这一价格的大幅跳水,直接反映在公司的毛利率上。2024 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锐减,截至该时期毛利率为 69.71%,相较于 2023 年下降超 5 个百分点。
分析认为,集采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或许才刚刚开始。由于天星医疗的销售模式以经销为主,报告期内传统经销模式收入占比分别为 96.97%、92.96%、95.55%、95.28%。终端产品售价的下降,使得公司面临着棘手的渠道补差价问题。
“不差钱” 却仍募资补流
天星医疗最新招股书中拟募资金额为 8.80 亿元,虽较此前缩减了 2.13 亿元,包括营销网络项目的删除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由 3 亿元降低至 2.2 亿元,但这一调整并未平息市场的质疑声浪。
投资快报记者从公司的资本结构看到,其资产负债率较低。2021 年- 2023 年以及 2024 年前三季度分别为 17.45%、18.62%、16.71% 和 19.03%,均低于 20%。截至 2024 年 9 月末,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为 3.84 亿元,且无短期、长期借款。同期末,公司的流动比率分别为 6.39 倍、5.56 倍、5.84 倍和 4.58 倍,虽有下降趋势,但总体仍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这一系列数据都表明,天星医疗货币资金充裕,偿债能力强,从常理推断,并不急需大量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在 2024 年 3 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明确严禁以 “圈钱” 为目的盲目谋求上市、过度融资。在此政策背景下,天星医疗仍计划使用 2.20 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且该金额占募资比例达 25.01%。这不得不让人对其募投项目的合理性产生疑问。
募资额远超总资产
此次天星医疗计划募资 8.8 亿元,而公司截至 2024 年 9 月末的总资产仅 5.51 亿元,募资额远高于公司总资产。如此悬殊的对比,使得募集资金规模与公司本身规模的匹配度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回顾公司过往的研发和营销费用,销售费用在报告期内分别为 3658.62 万元、3979.24 万元、6610.79 万元和 4245.48 万元,同期研发费用分别为 2116.46 万元、1829.86 万元、3502.43 万元、2677.02 万元。与这些费用相比,此次募资额有“狮子大开口”之嫌。
如此巨额的募资,公司将如何合理使用?是否能够真正为公司的发展带来实质性的提升?这些都是市场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问题。
多名股东突击入股
从天星医疗的历史沿革来看,股东的一系列操作也令人费解。
2020 年 7 月,公司第一次增资,BEST ALIVE、苏州君联合计出资 1 亿元或等值美元,对应新购新增注册资本合计 506.6668 万元,此时公司估值 8 亿元。仅仅过了半年多,2021 年 3 月,公司股东安吉连恩进行股权转让,同时 BEST ALIVE、苏州君联再次增资,公司估值增至 10 亿元。同年 11 月,奥博资本以 1.28 亿元的代价认购天星医疗 274.61 万元的注册资本,公司估值增至约 21 亿元。2023 年 1 月,雅惠锦霖、建兴医疗、银河源汇、朗玛六十一号等再度对公司增资,公司估值已达 35 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天星医疗于 2023 年 3 月首次向科创板递表,距离最后一次增资仅过去两个月。如此短的时间间隔,难免让人怀疑存在突击入股抬升估值的可能。
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天星医疗的估值也显得偏高。天星医疗的可比公司包括威高骨科、大博医疗、凯利泰、春立医疗。Wind 数据显示,按 2023 年全年数据计,上述 4 家公司市销率分别为 7.79 倍、9.79 倍、5.4 倍、3.7 倍,而天星医疗对应市销率为 14.58 倍,已远高于可比企业水平。这种过高的估值,是否有合理的支撑?
无论是核心产品面临的挑战,还是募资计划的合理性,乃至股东的一系列操作,都引发了市场的讨论。天星医疗能否顺利闯关IPO?投资快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下一篇:2025年2月25日公告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