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医药报
□ 本报实习记者 张一
2025年是我第一次参加“新春走基层”采访报道。对于我这样的新手记者而言,这是一次挑战。再回首,才发觉“情到深处”是我突破的动力,也是最终收获的宝贵果实。
我的老家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是夏枯草的道地产区,确山西部的农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夏枯草。这样不起眼的小草,给农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我想借“新春走基层”的契机,认真探寻夏枯草如何托起农民的新生活。
走基层的第一站,我来到了药田。在田边和药农拉家常时,了解到夏枯草种植起来并不轻松,但药农们细心呵护着自家小草。
接下来,经过当地人指引,我见到了确山县石滚河镇石滚河村村民李小学。大约20年前,李小学在石滚河镇大沙河桥头竖起第一块收购夏枯草的牌子。现在他带领更多人走上致富路。
最后一站,我到了两家当地体量较大的夏枯草流通企业,实地参观了夏枯草存储仓库,并向企业负责人详细了解夏枯草交易情况。
确山县天源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洋宏给我算着他的药厂能解决多少人就业问题。
河南天弘绿源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胜利则是鼓励乡亲们一起做流通,他的公司不仅收散户的货,也收个体经营户的货。
这两位企业负责人通过不同的事例,传达出“有钱一起赚、有事儿帮一帮”的价值观。也是在这样的生态之下,确山县形成集聚效应,湖北、安徽等地的夏枯草也会拉到确山交易。
回程的车窗外闪过一片片夏枯草药田,我思绪万千。这次“新春走基层”,我以记者身份全面了解确山中药材种植以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既看到了中医药传承创新给包括夏枯草在内的中药材种植带来的市场机遇,又体验了当地由上至下全流程的产业链生态构建。
在完成采访不到3天的时间里,我完成了《小草托起新生活》一文的撰写,将夏枯草种植给确山农民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尽可能地讲清楚。
在此次采访中,我所收获的,不单单是完成一篇稿件,更重要的是对记者这个职业和对未来的思考。在群众中,才能扎扎实实看到老百姓生活的改变,才会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反问自己,新闻报道到底写给谁?为了谁?
我将把这次“新春走基层”的“情”延续到今后的工作中,观察社会之所变,书写人民之所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