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荔枝新闻
荔枝新闻中心北京工作部记者/刘辛
2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表示,2024年,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决心不移、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全国的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
一是改善幅度大。去年全国PM2.5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是“十四五”以来次好年;优良天数比例为87.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也是“十四五”以来次好年;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0.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是“十四五”以来最好。三项约束性指标都优于年度目标。特别是北京市PM2.5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连续4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达到290天,同比增加19天;重污染天数仅有2天。
二是改善范围广。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同比下降3.4%,天山北坡城市群、成渝地区、汾渭平原、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也同比分别下降13.4%、10.8%、4.8%、4.4%、0.9%。
三是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取得初步成效。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全国PM2.5浓度下降19.4%,臭氧浓度143.6微克/立方米,下降2.7%,而且连续3年稳定在144—145微克/立方米。2015年以来,全国臭氧浓度整体呈现先升后降再趋于稳定的态势。其中2019年达到最高值,148微克/立方米,之后有所下降。近三年臭氧浓度整体基本稳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李天威表示,除了“人努力”,还有“天帮忙”。去年极端气象条件的影响显著降低,沙尘天气大幅减少,由沙尘导致的优良天数比例损失为1.9个百分点,明显低于2023年的3.3个百分点,极端高温天气引发的臭氧超标导致优良天数比例损失也不到0.2个百分点。
2025年,生态环境部将突出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探索“季会商、月调度、对口帮扶、综合施策、闭环管理”工作机制。
突出治污减排,加快推进清洁取暖、超低排放改造、VOCs污染治理、移动源防治等各项重点任务,全面推进产业、能源、交通三大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突出污染应对,持续深化秋冬季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应对分阶段差异化管控,进一步提升预测预报能力,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监督帮扶,有效减轻重污染天气影响。
突出系统谋划,推动出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启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2026—2035年)》编制工作,研究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高质量实现“十四五”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