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上,人形机器人一炮而红,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的热潮再次被掀起。
自2月19日起,人形机器人概念指数持续上涨。截至2月24日收盘,长虹能源(836239.BJ)、奥比中光-UW(688322.SH)、均普智能(688306.SH)、贝斯特(300580.SZ)等已经连涨6天,近5日涨幅超过20%。
随着人形机器人概念大火,蚂蚁集团、科大讯飞、云天励飞等多家行业头部企业近期纷纷传出布局具身智能领域的最新动态。近年来,华为、京东等国内科技巨头也早已敏锐察觉到这一趋势,持续加码投入,加速在具身智能赛道的布局。
对此,教授高级工程师、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周迪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具身智能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竞争正在加剧。许多科技巨头都在积极布局具身智能领域,试图在这个新兴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预计未来几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具身智能市场空间将会不断扩大。”
同时,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具身智能领域的竞争格局尚未形成,各大科技公司都有机会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市场空间巨大,根据不同研究机构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数十亿美元。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未来几年内,具身智能产品有望广泛应用于家庭、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
科技巨头纷纷布局
据了解,华为于2024年成立了具身智能创新Lab,其联合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大学等学术机构和工业伙伴,共同探索具身智能技术边界,促进具身智能应用,构建低人工,低门槛,可泛化的具身Agent开发与运行系统,其具身智能创新Lab包括四大研究方向:具身世界重建、具身数据合成、智能体自主学习平台、具身感知与决策。
当年11月,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也宣布正式运营,其与16家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包括乐聚机器人、拓斯达、兆威机电等多家科技企业,助力全球具身智能产业链的集散与升级。近日,投资了全球知名的人形机器人科技公1XHoldingAS并成立了相关机器人公司的中坚科技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透露其与华为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合作正在进一步对接和推进中。
而蚂蚁集团也于去年11月参与了专注于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的星海图(苏州)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Pre-A轮融资,并成立了强化学习实验室,聘请了国内具身智能领域头部创业企业边塞科技的创始人吴翼担任首席科学家。
近日,某招聘平台信息显示,蚂蚁集团公开招聘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系统和应用等岗位。对此,本报记者2月19日从蚂蚁集团获悉,蚂蚁集团去年注册成立了上海蚂蚁灵波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具身智能技术和产品研发。
天眼查显示,上海蚂蚁灵波科技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亿元,由蚂蚁集团间接全资控股,目前,该公司的核心团队包括董事兼经理朱兴以及财务负责人李彩丽。
此外,近日京东也联合地瓜机器人等多家企业高校,推出业内首个具身智能原子技能库架构。科大讯飞近日则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表示,公司在具身智能领域有自己的战略及推进计划,并详细介绍了讯飞超脑2030的相关规划。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专注研发具身智能体操作系统的宁波云锦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科大讯飞旗下安徽讯飞云创科技有限公司为股东。
对此,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字平台分会副会长高泽龙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头部公司布局具身智能,一方面是看到了该领域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商业潜力,希望借此探索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头部公司在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为具身智能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加速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进程,也有利于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
未来前景如何?
在技术方面,据高泽龙介绍,目前,具身智能技术正不断发展,多模态融合成为重要趋势,致力于实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能力的深度融合。算法方面有分层决策模型和端到端模型等路径,大模型为具身智能的决策层提供了强大支持,能更好地理解指令和意图。
在应用方面,萨摩耶云科技集团AI机器人行业研究员郑扬洋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具身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丰富多样,涵盖了工业、商业、家庭、医疗等多个领域。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已经在其工厂中实现了搬运电池、上下楼梯等任务,银河通用的Galbot机器人能够独立值守药房,负责商品配货、库存管理等任务等。具身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还在不断拓展和深化,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其市场潜力巨大。
在商业化方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具身智能的商业化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增长势头强劲。特别是在机器人领域,一些通用型机器人如轮式、四足机器人已在工厂、物流、医疗等领域实现初步商业化。
然而,郭涛指出,尽管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技术上,如何提高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能力、增强其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仍是研究的重点。商业化方面,高昂的研发成本和制造成本限制了产品的大规模推广。此外,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问题也需要得到妥善解决。
同时,王鹏提到,人形机器人等高端智能体面临更大商业化挑战,高昂的研发成本、复杂的制造工艺及不成熟的市场应用限制了其大规模商业化。但随着技术瓶颈的克服、产业链的完善及成本的降低,人形机器人市场有望快速增长。
不过,受访专家仍对具身智能前景保持乐观。高泽龙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芯片技术等不断进步,多模态融合、自适应学习等技术的发展将使智能体更加智能和灵活。未来具身智能还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如太空探索、农业生产等,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加强合作,推动具身智能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政府也可能会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