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孙涛
在每一个平凡岗位,努力书写不凡的业绩。2020年10月,土生土长的通渭人益永强通过“三支一扶”考试,成为家乡建设的一分子。作为众多基层奋斗者中的一员,他在通渭县什川镇政府先后从事综治、危房改造、精神文明建设及出纳等工作,用辛勤和汗水诠释着农村一线干部的初心使命。
心细务实 综治工作的“排雷兵”
心细,务实,这是镇村干部对益永强的一致评价。在从事综治工作时,他如同一位敏锐的“排雷兵”,总能在细微之处发现问题,就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家庭内部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纠纷。“这些看似琐碎的矛盾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冲突。”益永强介绍说,他经常深入村组,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每到一处,都会与村民拉家常,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潜在矛盾。
2021年7月,村民王某和邻居因宅基地产生纠纷,益永强了解情况后,及时和同事上门调解。经过走访,调取相关备案材料,发现王某在建房时占用了两家的部分公共区域。经过耐心劝解,王某给对方相应补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针对农村常见的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益永强总结出“三步调解法”:“听诊把脉”摸清矛盾根源,“情感破冰”化解对立情绪,“法治定纷”建立长效机制。从事综治工作以来,他累计协调解决矛盾纠纷10余起。
创新实干 危房改造的“领航员”
尽责,奉献,是益永强的初心和使命。在危房改造工作中,益永强展现出了非凡的担当与创新精神。他深知,住房安全是关乎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容不得丝毫马虎。
刚接手危房改造工作时,面对复杂的情况和艰巨的任务,他没有丝毫退缩,与镇村干部一道,深入每一个需要改造的农户家中,实地查看房屋状况,详细记录存在的问题。为了确保改造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他总结出了“实地查看——上报预验收——验收”的工作方法。
在实地查看阶段,他不仅查看房屋的外在损坏情况,还会深入了解房屋的建造年代、使用材料等信息,为制定合理改造方案提供依据。在上报预验收阶段,他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改造进度和质量进行初步评估,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在最后的验收阶段,他更是一丝不苟,确保每一处改造都符合安全标准。
在危房改造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一些村民对危房改造政策不理解,还有一些村民经济困难,无力承担改造费用。面对这些问题,他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耐心向村民解释危房改造的重要性和好处,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经济困难的村民争取补贴和优惠政策。
在他的努力下,什川镇的危房改造工作稳步推进,2021年完成危房改造103户,许多村民告别破旧的危房,住进了宽敞明亮、安全舒适的新房。
用心传播 宣传工作的“扬声器”
“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虚心,认真,是益永强对自己工作的要求。
“宣传工作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只有将党的政策、政府的工作和各类有益信息准确、及时地传达给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益永强说。
为了做好全镇的宣传工作,他不断学习新的宣传理念和方法。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广泛宣传什川镇的风土人情、特色产业、发展成果以及各项政策法规。同时,定期组织开展线下宣传活动,如政策宣讲会、文艺演出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他运营的政务微信公众号年度阅读量突破10万人次。
除了政策宣传,他还注重挖掘和宣传什川镇的好人好事、先进典型。通过宣传这些身边的榜样,激发了村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付出了多少真心,就会收获多少真情。群众满意了,自身的本领也就增强了。”益永强深有感触地说。
责任编辑:王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