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京报评论
AI写作业更应该成为一种启示:作业究竟应该怎么布置,又该去锻炼学生的哪种能力?
▲AI帮助中小学生写作业已经成为了现实。图/IC photo
文| 柳早
寒假结束,神兽归队。开学一周,面对厚厚的寒假作业以及新学期作业,有老师忍不住吐槽:“这作业咋有一股浓浓的AI味?”
从媒体的报道看,AI帮助中小学生写作业已经成为了现实。AI帮助写作业,人们从直觉上就可以感到某种“不妥”。毕竟,AI一旦进场,终究意味着取代了部分独立思考,学生依赖AI,难免在智识上变得懒惰——AI可以迅速地给出答案,学生又何必费尽心力做题呢?
所以对AI写作业,学生仍然需要保持某种距离。比如以数学计算为特征的作业,AI当然可以快速得出答案,但学生还是需要自己努力。这其实和计算器没有本质区别,不能因为计算器的出现,学生就可以不学加减乘除了,今天同样不能用AI取代了基本的数理逻辑。
但AI写作业也存在更复杂的情况,即一些本该培养创造性的作业,本身设置却不尽合理。从报道中也可看到,AI写作业的主要领域,是一些重复性较高、较为机械的作业。
比如一些较为常见的作文题,“过年”“难忘的事”等云云,由于布置过于频繁,学生也难写出新意;而手抄报、手工制作流程等“留给家长的作业”,更是AI写作业的重灾区,由此不少AI代写甚至得到了家长的支持。
可见,AI写作业恐怕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判断,去定义“好不好”“对不对”。相反,AI写作业更应该成为一种启示:作业究竟应该怎么布置,又该去锻炼学生的哪种能力?
AI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可以大幅度取代基础性、重复性的工作。那么AI帮助写作业,客观上部分反映了作业的问题,即本该发散思维的作业,却仍然侧重于一种形式考察,强调知识本身的重复。这在今天的AI时代,恐怕已经很难谈得上一种理想的作业了。
今天的学生其实已经很难离开AI语境了,即便不是写作业,AI也依然会成为他们的日常之物。由此,给学生布置作业的目标也应当有所调整——鼓励学生适应技术,也学会利用技术去培养一种创造性能力。
事实上也有一些地方在探索,据新京报报道,今年寒假期间,北京多所中小学首次布置AI创意寒假作业。比如有的学校特地提到高年级可使用AI绘画,但同时还要提交一份心得,内容包括提交给AI的文字描述(最终版)、对AI生成图像的评价,以及在使用AI绘图并不断修改的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
这种新型作业就很值得琢磨,作业并没有和AI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将AI工具化,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工具,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而从更大的层面看,AI教育也已经有成为必修课的趋势。去年年底,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AI教育,相信今后会在教育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此背景下,更重要的或许是重新划定AI作业的边界:哪些锻炼基础能力的作业,需要对AI等辅助工具明确拒绝;而哪些创意性、实验性作业,又当支持学生大胆借力AI,去发散思维、探索未知。
其实这种明确边界的过程,也是教育改进的题中之义,教育工作者会更加清楚作业所锻炼的能力指向,作业意涵本身的丰富程度,并革除一些传统作业的弊病。从这个层面看,学生需要适应AI,同样,教育体系也需要适应AI,并将之放到一个更加合理的位置之中。
撰稿 / 柳早(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